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频道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人物专访:“白金”诗人邹静之
发布时间:2009/11/6  阅读次数:80377  字体大小: 【】 【】【

  邹静之接过助理海萍递来的厚厚一沓剧本,身心投入、绘声绘色地朗读起来,像一个兴高采烈的孩子:“像风吹着草籽,在荒野上奔波,飞翔的心啊,终于回到了越国。越国、越国,我的祖国,在晨幕中鹿鸣的越国……砍伐着檀木和拨开春笋的越国啊,我回来了,一个使你蒙羞的孩子,用破烂的丝绢擦着流泪的山河!我竟然回来了,我的越国!我是划伤你美梦的碎片……我飞翔的心啊,终于回到我的祖国。”  

  这是采访过程中发生的精彩一幕,邹静之朗诵的是他的新作——歌剧《西施》。  

  《西施》,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歌剧,由作曲家雷蕾作曲,邹静之担任编剧。目前,该剧前期创作已完成,进入排演阶段,将于2009年10月29日首演。  

  歌剧《西施》

  邹静之写诗“出身”,或许正因如此,他谈话时的语调与语气,也像念诗,舒缓且有韵律。“古人说:”语言无味,则面目可憎‘。语言关乎容貌,非常重要。“邹静之慢条斯理地说,”所以我创作《西施》的台词都带着散文诗的意境,那样才美。“

  《西施》是一部歌剧邹静之曾经为郭文景歌剧《夜宴》创作剧本,《西施》算是他第二次涉足歌剧邹静之表示,《西施》将是一部非常戏剧性的歌剧,是一部唯美的悲剧。之前,他曾抵西施故里流连,“以期抓住西施的神奇”。最终让他开窍的是墨子的一句话“西施之沉,其美也”。也就是说,西施最终因为她的美貌而被沉入水中,是一个因美而生的悲剧。邹静之历数自己的剧本,“不乏悲剧风格”,他同时认为,歌剧是表现悲剧最好的形式,“史上百分之八九十的歌剧都是悲剧”。  

  接受《西施》的创作邀请,源于邹静之对歌唱的热爱。  

  “写歌剧是我失败后的梦寻。”他表示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成为一名歌唱家。邹静之学过10年美声,拉过8年小提琴,“我可以按照原调唱《今夜无人入睡》,一般歌剧我都能唱到highC……”谈起歌唱,邹静之眉飞色舞。他表示,此生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诗歌和音乐,对音乐和诗歌的理解融入到了他的剧本创作中。“我写电视剧就是按照诗和音乐写的——情节按照音乐的节奏来写,对白按照诗歌的感觉来写。举最简单的例子:交响乐有呈示、展开、再现,其实就是起、承、转、合——剧本也是如此。很多人说老邹的剧本有‘声音’的感觉,我对对白特别注重,甚至有洁癖。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会使我特别痛苦。我迷恋对白的设计,经常一遍一遍改。我下了很多功夫在剧本的故事结构和台词处理上……诗歌、音乐对我有毕生的帮助。”  

  邹静之表示自己的创作生涯应该划分为三个阶段,“关于创作年代划分,今天是第一次说。”边说边拿起身边的一盒开心果,吃了几颗,略作思考,然后认真地说,“我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1983年。80年代到90年代我主要写诗、散文和很少量的小说。90年代开始涉足影视,到2000年……”说到这里,邹静之突然感叹:“原来我写影视剧也没多少年啊!”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

  在火遍大江南北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之前,邹静之已经写过两部剧本,即电影《吹笛人》(1994年)和电视剧《琉璃厂传奇》。  

  当年,邹静之花了5分钟就学会了写剧本邹静之曾对媒体说过田壮壮和唐大年对他有知遇之恩,“我们一块儿玩,包括喝酒,晚上一起高谈阔论,他们看了我的文字后鼓励我,说我能写剧本。唐大年5分钟内教会了我分场等剧本的起码常识。”从那以后,邹静之开始学着写剧本,在第一部剧本《吹笛人》得到业界认可后,邹静之又创作了电视剧剧本《琉璃厂传奇》。“《琉璃厂传奇》是先写的,还获得了'春燕杯'最佳编剧奖,但《康熙微服私访记》先于播出,而且比《琉璃厂传奇》反响强烈,所以大家都以为我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康熙微服私访记》……”  

  《琉璃厂传奇》虽然没有大火,但邹静之与张国立的结识始于该剧。  

  张国立在《琉璃厂传奇》中饰演了一位贝勒爷。经过此次合作,邹、张二人相互赏识,1994年,张国立找到邹静之,经过商讨两人一拍即合——创作《康熙微服私访记》。  

  《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因此一连出了四部。四部《康熙微服私访记》(1997年第一部/1999年第二部/2001年第三部/2002年第四部)直到现在依然是全国各地电视台重复播放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康熙微服私访记》是邹静之走进大众视线的重要转折点。邹静之每逢在公众场合露面,别人对他的介绍总是千篇一律:“这位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编剧”,因为大部分人都看过这部戏。在一次聚会上,霍洛维茨的关门弟子,一位名为韦丹文的中国钢琴家,主动要求给邹静之伴奏唱咏叹调。“我问他为什么给我伴奏?他说他特别喜欢看《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还要求和我合照,说回去可以在国外的华人圈子里吹吹牛。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充满了高级的反讽……这部戏让很多人认识了我。”邹静之笑道。  

  话剧《操场》

  邹静之因写电视剧大红大紫,但他还在不停尝试。2000年,他投身话剧创作。说到原因,邹静之笑道:“还是因为诗。当下的文学形式中,话剧语言与诗最接近,我也因此爱上了话剧……可以不计任何名利报酬去创作话剧。”  

  邹静之先后创作了话剧《我爱桃花》《莲花岛》《HI可爱》……2008年12月,邹静之与编剧刘恒、万方共同创立了以作家为核心的话剧社——“龙马社”。“龙马社”成立的消息一传出,就成为一时话题,因为邹、刘、万三人组合堪称编剧领域的“梦之队”。  

  龙马社的成立缘于邹静之和刘恒5年前一起看的一部戏,当时二人看罢很激动,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剧社,甚至连“龙马社”这个名字也是当时想好的,后因二人事务繁忙,并且找剧场也是一件难事,所以此事一度搁置。直到  2008年,万科影视表示愿做“龙马社”的投资方。很多繁琐的事情有人帮忙处理了,于是龙马社很快成立。“突然想明白了,我们有热情,有剧本,有人投钱就演呗,很多事情干着干着也就摸索出来了。龙马社的发起人最初是我和刘恒两个人,后来和万方一拍即合,组成了现在这个团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打骨子里热爱话剧。” 

  邹静之表示,之所以用“龙马社”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他和万方属龙,刘恒属马,更是因为想到了龙马精神,要“干事业”。“我们想每年每人写一部戏。可能写不出来,但我们都愿意做这件事。而且除了我们,其他作家也表示愿意帮我们写剧本。我们都喜欢看戏,和刘恒认识近20年,他是我敬重的朋友,万方是曹禺的女公子,我们三人都喜欢更接近文学性的戏剧。可能风格不一样,但志向和追求是一样的。”  

  谈及成立龙马社是否算是创业时,邹静之立即表示:“千万不要用商业语言来说龙马社。成立初衷我说了很多次了,就是推动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舞台。”  

  邹静之表示,今年龙马社除了演出他的《操场》外,还计划演出万方和王海鸰的一部新戏。龙马社目前没有自己的剧场,所以演戏要看别的剧院的档期。“将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每天晚上都有龙马社自己的演出,剧场周围有一些咖啡厅、餐厅,看完戏大家能坐在一起聊天、沟通,让戏剧之风越来越盛,这是我们的理想。”  

  “多种经营”  

  创作之于邹静之是一种快乐。“我最痛苦的是投资方、合作方在我思考怎样创作的时候问我:”不是催你啊,不过你剧本写到什么程度了?‘寻找写作方法的这段时间很痛苦,真正写的时候就快乐了。“邹静之认为,写作有三要素,就像米卢对中国足球所说的三句话——快乐、享受、态度(决定一切)。  

  “我热爱写作,一天不写就觉得缺点什么。”每年都从大年初一写到年三十儿,没有假日,也没有周末。“这跟我在农村插队时期养成的习惯有关。那时候春节都要去锄几垄地,叫‘新春试锄’,所以我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写东西。越有难度,写出来后就越快乐。而且我都是提前交稿,从来没有拖过稿。”  

  据说,有些年轻编剧如果遇到写作上的问题,愿意去邹静之家聊天喝茶,他们把这称之为“去老邹那‘通一通’”。邹静之通常会将自己所写的故事大纲和剧本拿给年轻编剧们看,传授经验。“不用藏着掖着,大家都会写了,影视剧事业就飞黄腾达了,大家开心我也高兴。”  

  “老邹”热爱挑战与尝试,“人们以为我写不了写实剧,于是我写了《五月槐花香》;很多人说我写不了爱情,于是我写了《倾城之恋》……”如今,写过电视剧、电影、歌剧、话剧、京剧的邹静之,又开始尝试动画片创作,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之邀,他已经开始着手写动画电影《兔爷传奇》的剧本了。  

  对话邹静之:编剧仍处于边缘化

  ■文/宁珈

  《综艺》:对于“第一编剧”的评价,你怎样看?

  邹静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无定法,谁敢说自己是第一?有人可能是从经济效益上看的,因为我连着几部戏都火了,但我永远不接受这个称谓。我最愿意人称我“诗人”。(笑)

  《综艺》:影视剧本和传统文学二者的关系,你如何看?

  邹静之:在创作的协作工具改变以后,所有的东西都在变。为什么唐朝的时候看不起词,觉得诗的渣滓才是词,但一到宋朝词就兴盛了起来?这是因为印刷术的逐渐完善,接着又出现了小说。我认为现在是影视文学的时代,只是把文字影像化了而已。  

  二者没有高下之分,门类与门类也没法有高下之分。就好像把一个做饭的跟一个修鞋的比,这怎么比?我认为重要的是在自己的门类里面做好。  

  《综艺》:在影视门类中,你觉得目前编剧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如何?

  邹静之:不怎么样。昨天我还和刘恒说,按道理说杨晓雄在影视圈也是呼风唤雨的人,他写了那么多好的戏剧,他去世的时候,媒体没有去报道,也没有多少人关注。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编剧在整个影视圈还处于边缘化。但我个人觉得,编剧处在边缘地位不是中国独有的现状,全世界都这样。  

  《综艺》:你或者刘恒等编剧还算是影视业内的“边缘”吗?

  邹静之:出席公众场合,别人介绍我时都说“这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编剧”,因为这部戏几乎所有人都看过,或者起码知道这个戏。不这样说,谁知道我是谁呢?我从来没有去感受过自己的位置,天天忙于写作,我的痛苦和快乐也不在于别人说什么,比如在这个小区里,几乎没人认识我。  

  《综艺》:你认为目前中国的编剧整体水平如何?

  邹静之:目前中国的编剧水平其实不低,关键是怎样和其他人契合起来。编剧想到、写出来的东西,要能和导演、制片方契合起来。世界上很多优秀的电影导演都是编剧出身,比如科普拉、王家卫,侯孝贤……编剧如果有能力做导演,他对故事的把握和展现一定与众不同,因为他有着成功讲一个故事的训练。  

  《综艺》:编剧和导演该如何契合?

  邹静之:就我而言,我跟所有合作过的导演关系都特别好。我认为作为一个编剧,剧本交出去后,就不应该再干预。好编剧遇到了特别相合的导演,那就不是1+1=2,可能会得到更多。当然,如果不契合,也可能等于负数。  

  我在合作过的导演那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千里走单骑》就是一部很有人文价值的电影。大概2002年的时候,张艺谋正在拍《英雄》。他找到我说有一部片子要高仓健演。如何合理安排一位日本老人到中国来?前前后后找了十多位编剧都没写合理。我写了一个大纲,他看了之后说“看到曙光了”。我们合作特别默契,我也很信任他,因为当时电影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行当。  

  至于修改,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删减可以,但加词儿必须要和我说,要由我来加。  

  《综艺》:未来会考虑自己做导演吗?

  邹静之:也许会导话剧,但电影电视剧不可能,太累,我也不适合。其实任何文学形式都有自己特指的归属:歌剧永远是作曲家的作品;电影则归属于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话剧大多属于编剧,比如莎士比亚的话剧,曹禺的话剧;电视剧则永远是演员的,比如张国立和蒋雯丽的《金婚》……

  《综艺》:你认为目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影视剧?

  邹静之:目前电视剧整体水平要超过电影,发展得很好。我认为影视剧应该更国际化而不仅仅限于本土,就是要能“输出”,输出民族价值观很重要。目前能够输出民族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好像没怎么看见。要输出,前提条件就是影视作品必须要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上来进行创作。  

  《综艺》:最新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邹静之:我在写一部动画片《兔爷传奇》的剧本,同时还在写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