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频道 > 中国考古 > 详细内容
民间收藏家向颐和园捐献文物“大礼”
发布时间:2010/1/12  阅读次数:29521  字体大小: 【】 【】【

    2010年元月10日,皇家园林颐和园首次收获民间文物“大礼”。昨日,2824件300年到100年前的老照片、门票、地图等文物资料,被由民间捐献给颐和园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表示,此次清漪园被焚毁后的老照片等重现,将为颐和园恢复清漪园部分景观原貌提供依据。


      
  

捐赠文物中的一幅颐和园图片

  
  史料拼贴出历史面貌

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清朝至民国时期的颐和园游记、颐和园游园新闻报道、颐和园清漪园被焚后的老照片等,价值近百万元,是北京一家公司无偿捐赠给颐和园的。

  在清朝至民国时期的1300多张老照片中有6张是清漪园被焚毁后的老照片,照片清晰地记录了佛香阁等建筑被焚毁后的残破景象;民国期间颐和园的全景照片是目前最长的颐和园全景老照片;民国时期颐和园的航拍照片(50×30cm),这张照片不仅拍摄了颐和园全园,还拍到了颐和园周边地区,使人们可以看到颐和园当年的周边环境。更加重要的是,在照片的左下角清晰地展现了乾隆时期耕织图位置的全貌。

  在清朝乾隆至民国年间出版的47部外文书籍中,有1756年法国传教士王志诚写的《北京附近的皇家园林特写》、1797年英文版的《马噶尔尼使团访华记》等,都是与清代皇家园林相关的外文古籍资料;在14种中文书籍中,有1947年颐和园园长许星源签字的颐和园介绍,有民国时期颐和园的导览图,图中北宫门外的河道、水池、两侧的沙山以及西宫门外的牌楼早已消失,反映了颐和园的历史面貌。

  出版时间为清末到民国时期的11种中文报刊,大多是颐和园游记、游园新闻报道等,还有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烟盒、画片、广告画、织锦120余张。

  或将恢复部分原貌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1764年建成时叫清漪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据捐赠方负责人林晨介绍,此次捐赠的这批历史资料是从民间收藏家手中收购来的,将这批珍贵资料捐赠给颐和园,是为了推动颐和园皇家园林文化的研究。老照片中有6张为颐和园前身清漪园被焚毁后的景象。有现今已知最长的颐和园全景图,以及民国时期航拍的颐和园全园。“这都是之前几乎无法见到的颐和园老照片。”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表示,目前颐和园正在进行新编保护规划研究,这些历史影像将提供重要参考。乾隆时期建造的清漪园被焚毁后,由慈禧重建而成如今的颐和园,但经历多次大修导致部分原貌丧失。此次清漪园被焚毁的老照片等重现,将为颐和园恢复清漪园部分景观原貌提供依据。

  近年来,北京颐和园注重搜集与颐和园历史相关的文物,先后收回了佛香阁千手观音铜像佛脏(佛像内脏)、玉泉山下雍正十年圆明园首领太监共同会议碑等一批重要文物。北京颐和园文物管理人员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了清点,并按照文物管理的标准建立了藏品目录,收藏到颐和园的文物库保管。今后,颐和园将甄选出部分资料向游客展示,让中外游客从中了解北京颐和园的历史变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