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频道 > 中国考古 > 详细内容
学者:建“数字敦煌”永远留驻艺术宝库
发布时间:2010/11/9  阅读次数:7166  字体大小: 【】 【】【

   昨天,在第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    

 樊锦诗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1908年拍摄的敦煌最早一批照片,同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每一次都备感震惊。短短100年间,那些壁画和佛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颜料剥落、色彩退化、文物表面出现沙化。这些壁画,很多都已经诞生了一千多年,为什么在过去100年间,衰退速度加快了。“自从敦煌对外开放以后,我们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游客,洞窟里的环境原本是恒定的,游客一进入,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文物非常不利。”樊锦诗说。

     其实作为一位敏锐的敦煌研究权威,樊锦诗早就注意到了猛增的客流与敦煌文物衰退加剧之间的联系。可是敦煌研究院现在在编有500多人,整个研究院运作和文物研究保护的费用一年需要8000万到1亿人民币,因为当地政府财政困难,这笔钱主要依靠门票收入。樊锦诗说:“如果收入不够,我们就需要向银行借款。”一面为游客的增多而担忧,一面又必须依靠游客,这就是樊锦诗的困扰所在。

  樊锦诗在的大会主题发言中介绍,“数字敦煌”通过对莫高窟的高科技“复原”和数字化展示,将永远留驻敦煌艺术宝库的奇珍异彩,永不消失。  

        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保存了大量丰富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一直以来,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老化都在慢慢侵蚀着这座艺术宝库。

  “就像用照片留住少女的青春一样,这个项目将尽可能地保留敦煌之美”。樊锦诗8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该项目的数字展示与游客服务设施将以高清晰、高保真的画面逼真地展示敦煌艺术,同时也将缓解旅游开放对莫高窟洞窟的压力。  

  樊锦诗透露,为了尽可能把旅游开发对于敦煌洞窟的影响减到最低,敦煌洞窟如今只轮流开放735个中的60个面积较大、基本无病害的洞窟,且每次最多只允许30人入洞。洞窟中置有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旦某个洞窟显示数据超标,即暂停开放进行调整。  

  “但是就像人能延年益寿却无法‘万寿无疆’一样,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延缓洞窟的老化趋势,但无法逆转。对比1908和1998年的照片,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敦煌正在老去。”樊锦诗不无伤感地说。同时,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今年敦煌的游客将比2009年增加10多万人次。敦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于是学者们想到,仿效平常研究人员通过数字设备观察壁画的方法,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游客中心。游客可以通过数字游客中心里的球幕电影《梦幻敦煌》,欣赏到莫高窟“年轻时”的风采。  

  樊锦诗表示,此举既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逗留时间,又能全面展陈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艺术,使游客获得比传统参观方式更多、更清晰的信息,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目的。  

  她同时说,“数字敦煌”项目为文物的保护还有石窟研究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逐步和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接轨,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