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美育教育 > 详细内容
艺术教育的“潜规则” 值得深刻反思
作者:王春梅  发布时间:2011/7/23  阅读次数:4402  字体大小: 【】 【】【

            近日,一起某艺术院校8名高一学生因数门学科分数不达标,被校方要求劝退而相约服药自杀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件的发生让人倍感震惊,也痛心不已。然而痛定思痛,此事折射出的艺术教育隐忧,更值得所有人深刻反思。

  应该说,这起事件中学校、学生、家长都负有一定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更大。毕竟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胜劣汰”,面对差生又岂能“一退了之”?“试读制”是本起事件中学校劝退学生的“执法”依据。该艺术院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高中一年级为“试读年”,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就会被直接要求退学。据说这种“试读制”的做法是大多数专业艺术类中学通行的“潜规则”,目的是督促艺术类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然而深思这种“试读制”就会发现,其中不免也掺杂着一些功利性因素,透露出某些艺术教育机构存在的弊端——盲目扩招和“唯升学率”是举。近年来随着艺术类高考的持续“高烧”不退,为谋取经济利益,有些中等艺术学校一味扩招,这其中难免会降格以求,一些文化底子较薄的学生得以“侥幸”入学。但是在“升学率为王”思想的驱动下,一些艺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又不得不淘汰文化课较差的学生,鉴于此,牺牲差生也就成了“理所当然”,殊不知这已严重背离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艺术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培养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无疑是题中要义。在人们的认识中,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应该既具有出众的艺术专业素质,又具有完备的文化修养。无可质疑,对于学生来讲文化素质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艺术教育却有其特殊性,专业能力才是艺术院校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也决定了艺术类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责任必然有所不同。然而当下艺术类高考中,文化课成绩却被放在了绝对重要的位置,在“唯升学率”的影响下,文化课成了很多有艺术才华的学生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拦路虎”。早在2004年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因“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职的事件就震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引起了艺术教育应该更注重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大讨论。

  在笔者看来,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毕竟不是通才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文化课的过于苛责可能会导致扭曲和偏离艺术教育的功能和原则,这也必然会对期待接受艺术教育的主体产生不良影响。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而放眼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考生因学校、家长施予的升学压力,不得不选择从艺之路,考取艺术院校被当作某些学生上大学的一个捷径和跳板。这也使得很多具有艺术梦想的孩子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如意不得不早早远离艺术,而文化课成绩相对其他考试偏低的录取分数却又让很多本来就无心艺术却想进入大学的孩子进入了这个专业,其专业素养不免大打折扣。这种选择的结果直接导致严重的艺术教育资源浪费,长此以往,必将对高端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笔者以为,鉴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艺术类考生给以更多的宽容,让“偏才”的学生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针对以上事件,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慎重对待,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莫让所谓的“潜规则”伤害艺术教育的本真,成为艺术教育之殇。而对于学生来说,亦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好心态,毕竟“退学”不是世界末日,不上艺术类学校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与艺术“无缘”,要知道,很多艺术大师也并非出自专业院校,他们凭着自己的执著和对艺术的热爱,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碧海蓝天。

作者:王春梅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