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山西频道 > 详细内容
两岸同胞聚集绵山研讨清明慈孝文化
发布时间:2012/4/3  阅读次数:4967  字体大小: 【】 【】【

     第五届绵山清明文化节在山西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开幕,来自两岸四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绵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宣布文化节开幕,参加本次研讨会和文化节开幕式的部分嘉宾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希清,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为介子推铜像揭幕。

  随后,专家学者共同向先贤介子推鞠躬致敬,并敬献花篮,伴随着礼炮声和仙音雅乐,进行了具有绵山文化特色的朝拜仪式和文化表演活动。一场具有晋中介休特色的“文艺大餐”,为专家学者送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4月2日,山西绵山清明文化节进入第二天,文化节的重头戏——寒食(清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研究历史、民俗、伦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岸学者齐聚绵山,针对慈孝文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出席了研讨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建议绵山连办三年慈孝文化的论坛,慢慢积累出效应。许嘉璐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以及道德的复兴,还处在一个困惑、蹒跚、很艰难的时段。今天传统文化断断续续,虽没彻底断掉,但是培养人的人才很缺失,培养人五十年才能成规模,因此真正复兴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至少需要50年,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应当继续坐而论道,影响社会部分的人,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文化振兴都要靠政府,我们还是要期待教育改革、体制改革。

  本次研讨会有将近20名嘉宾代表作了演讲,主题围绕“清明文化的当下价值”、“介子推与清明文化”、“慈孝文化与道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民间信仰”等。

  介子推是清明节慈孝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会专家们对这一形象展开了热议。  
  

  西北大学教授刘宝才开宗明义的提出不要把介子推神化。他认为不应当把介子推改造成为一个道德模型,一个完美的不可复制的象征。而应当把他改造得更有人性,易于学习效仿。如果把历史人物变成一个僵死的道德模型,那么他也就失去意义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方兢则直言介子推是一个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而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自律的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制度和体制的变革。

  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程原生建议,探索介子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应狭义局限于故事典故,文化传承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文化表述方式可以更具有时代感,适合于儿童、学子等不同文化群体。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对介子推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现代人不一定非要去学古人行孝的做法,对孝的文化要有具体的、科学的、辩证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为当下所用,真正的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提倡慈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专家们也畅所欲言。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朱小健批评了现实中的“代哭行孝”等商业行为,因为它已经脱离孝和扫墓祭祀的理念,呼吁大家重新提倡《论语》中的孝。

  台湾“中研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鸿森教授也指出,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小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得孝变得不那么天经地义,现代社会中孝行常常成为一种负担,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挑战。

  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初庆认为,社会和谐的基础还是要回复到孝慈的传统上。他将孝慈从亲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家族乃至国家层面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孝与慈虽然最初发自于个人的感性,但它与群己间的相处也有关联。根据一个人在行为当中是不是遵循孝跟慈,可以判断出此人是否是善者,这样有助于人们进行理性的判断。

  山西省作家协会成员董大中否认了孝是封建伦理道德。现在肯定孝、提倡孝,不是“向传统回归”,也不是“重建传统的孝道”,而是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下,以正确认识孝道、正确执行孝道为前提,丰富完善人类的生命哲学,丰富完善人格修养,丰富完善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是现在提倡孝道的意义。

  对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发扬孝文化,专家们各抒己见,献言献策。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原宣传部部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认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的意义,清明要建设家庭文化,因为家庭文化是满足这种价值提升很好的载体,也可以让清明精神能够扩展开,扩大它的容量,扩大它的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陆昕教授也赞同家庭教育能促进慈孝文化的重新回归。

  北京北方道德研究所的王新宏教授总结了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坦言体制内教育仍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教师培训有效地带动了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过民间的普及推动工作对中华文化、中华美德的传承也是至关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摩罗指出,文化复兴必须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由于教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中断,变成了“专家之学”,西方文化大行其道,所以必须用国家的力量推广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资源自觉,文化价值自信,文化权力自强”。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张本楠教授通过接触西方教育人士,发现对于孝的文化,中国人跟西方人的理解完全不同,但中国孝的观念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吸收西方人人平等和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香港公开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副教授杨若薇、台湾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林登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胡振宇、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教授汪中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喻静、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王文娟、《炎帝神农文化》杂志执行主编樊友刚、《随州日报》记者部主任许享红等专家围绕着孝文化发表了主题演讲,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称发言成果将集结成册出版,并宣布清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