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频道 > 文化动向 > 详细内容
国家的美术作品征集机制能否出新?
作者:张 娟  发布时间:2009/10/23  阅读次数:29078  字体大小: 【】 【】【

       耗资1亿余元、历时4年多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已接近尾声。此工程为国家收藏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开了一个好头。

6月下旬,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创作者名单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相关作品进入了终审程序。自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这项旨在表现从1840年到今天的重大历史事件、耗资1亿余元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就在美术界和收藏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该工程已步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全国美术界总动员

6月22日,一件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大型油画《残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从杭州启程,前往北京接受最后的检验。与它一同进京的还有14件作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大户”之——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接受了15件作品的创作任务,其中油画10件、国画4件、雕塑1件,而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领衔的油画《残日》便是其中之一。几天后,陕西省入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兵谏1936》、《西安事变》等5件作品也踏上了进京的路程……历时近5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即将结出巨大的“硕果”。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型美术创作活动。”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据介绍,5年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文化部和财政部的联合实施下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5年年初“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领导小组和艺术委员会正式成立;2006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办法》;同年3月29日,文化部组织召开申报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通知》,标志着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在全国的全面启动;2006年7月至8月,经过初选评审,共有127名(组)作者(创作负责人)入围初选;同时,为了配合申报和创作工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于2006年4月至8月间分别组织召开了油画、中国画和雕塑专业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研讨;2007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创作者名单》,共确定创作者115组,分别完成106个选题的创作,其中,国画40件、油画55件、雕塑20件;2007年5月,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与创作者及其所在地区文化主管部门(所在单位)签署委托创作责任书,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阶段。

“此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4个月的申报期内,接到了申报选题600余件,参与申报的艺术家达到1000余人”,安远远透露。

据记者了解,全国各地的美术界和文化部门都对此次创作工程反响热烈,入选的创作单位更是热情高涨。像共有19件作品入围的中央美院,早在今年1月就特地与某网站联手推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者系列专访”,以全天在线直播访谈的方式,系统介绍了每一件作品的申报缘由、创作构思和进展状况等。有9位艺术家入围的上海市,还专门为该项工程每年拨款20万元,并组织专家观摩小组,对每位入选者的作品进行指导。再如国家画院,多次针对入选的7件作品组织观摩和研讨,并为此专门组织了画院人物画家赴俄罗斯考察。此外,浙江和江苏都各自在本省的范围内启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其中,江苏省还为此项工程计划申请3000万元的资金。

民族历史画卷引人注目

6月5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围作品之一、以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创作题材的国画《生死印》,在合肥举行了公开展览;6月22日,同样入选的作品——孔维克巨幅作品《公车上书》观摩展在山东大厦会议厅举行……据记者了解,这100余件反映1840年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将于近期内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览”。

“我们就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特别需要对历史进行回顾,美术创作是通过视觉传播方式来回顾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安远远表示。据悉,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以来,美术界就掀起了一股对历史题材的研究和创作热情。

“此次国家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不仅仅是向国庆60周年献礼。”一位美术史专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中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一个突出差异就是我们缺少那些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虽然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出现过一大批主题性美术作品,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艺术发展氛围的宽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历史题材创作日益稀少,“因此,现在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实际上是在补课——做一件早就该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事。”

不少参与此项工程的艺术家也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高度重视。“过去艺术界过于重视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现在这方面的创作却又被过于淡化,希望通过此次能带动历史题材的创作重新热起来。”以《虎门硝烟》一作入选的著名画家李延声向中国商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而另一位入选艺术家则表示,当今的艺术家更强调艺术的个性,强调自我艺术的探讨,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能唤起艺术家应有的历史责任感。

值得一说的是,当前在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上,重大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也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从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间,我国美术界曾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特征,并以英雄和领袖人物为主要题材的作品,被称为“新中国美术经典”。

“近几年来,‘新中国美术经典’受到不少藏家的追捧,价格在市场上也屡创新高”,资深藏家王先生告诉记者,自1995年刘春华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出后,市场上不断出现这类作品。到了2005年,各大拍卖行还纷纷将“新中国美术经典”作为一个主题性板块推出,且成绩不俗。如中国嘉德推出的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的高价拍出。2007年,陈逸飞的《黄河颂》更是拍出了4032万元的天价。

今年春拍,在当代艺术一蹶不振的情况下,“新中国美术经典”却以高调的姿态走俏拍场,如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油画《南泥湾》,以1344万元的高价被国内藏家竞得;新中国美术史标志性作品——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也以795.2万元成交。“国家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视,也再次说明了此类题材的作品所具有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王先生认为。

国家创作与收藏机制值得延续

“本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也是国家出资最多的大型美术创作活动”,安远远告诉记者。自2005年启动以来,“国家设立1亿余元招标美术创作”就成为本次创作工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07年5月11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会议暨委托创作责任书签订仪式在北京召开,国家向签约创作者提供10万元至12万元的创作资助经费。创作完成后,全部作品由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文博机构收藏,并给予作者一定的奖励性收藏经费。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个人所有,作品所有权归国家文化部。

而在近日文化部公布的相关信息中,记者了解到,国家为该项创作工程设立的专项资金,其管理和使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制度,并建立了前期资助启动论证、创作中监督和作品完成后评估的管理体系。此外,工程领导小组还聘请了专门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律和财务问题进行专业服务、协作和咨询,并请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监察局对作品的评估、审查阶段以及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和审计。

“这是国家第一次投入1个多亿来支持美术创作,体现了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这对美术创作将起到了特别大的推动作用”,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国家设立专项资金,以课题的形式组织美术创作,是本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最大的启示。

而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李延声就在总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基础上,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艺术创作基金,该提案获得了众多文化艺术界委员的赞同。“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将为经典作品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也应该增加经典艺术品的收藏经费。”李延声对记者表示。

同时,本次创作工程的所有作品都将由有关机构收藏的做法也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为国家收藏当代优秀艺术品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也有一些人士认为,虽然此项工程是国家组织大型美术创作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但今后若再组织此类创作活动,是否可以考虑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以便选择作品的范围更为广泛。此外,在如何把握作品的质量、如何使创作语言契合时代的节奏等方面,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采访中,一些人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今后在美术作品的征集机制上能有所创新,更利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收藏。

来源:《中国商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