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诗词新闻 > 详细内容
百诗百联大赛圆满落幕 有望打造中国“文化名片”
发布时间:2011/12/3  阅读次数:7170  字体大小: 【】 【】【

       12月2日晚,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行,面向全球华人举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湖南长沙举行颁奖晚会,湖北编钟国乐团演奏的《庆典序曲》、《幸福畅想》拉开晚会序幕。编钟齐鸣,锣鼓悠扬,尽显民乐的迷人魅力。随后,该团又为国家一级演员罗志勇、著名学者文怀沙的诗歌吟诵现场伴奏。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认为,把诗词楹联赛事上升为国家级规格,中国百诗百联大赛首开先河,是一大创举,是诗词楹联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事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繁荣诗词楹联创作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河北廊坊王少峰带来的《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湖北武汉黄雍国所写《海峡情思》分获诗词、楹联类一等奖和5万元人民币奖金。曾剑之、李林、陈超露等三位境外人士的诗词作品也在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作品奖。    

  收稿12万余件  网络投稿近9成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承办,协办单位有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湖南省诗词协会、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等,其办赛规格之高、参与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令诗词楹联界始料未及。

  赛事自2010年8月启动后,在湖南乃至全国掀起创作诗词楹联的热潮,并迅速扩展到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首届赛事共收到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参赛作品12万多件,其中参赛诗词8.5万余首、楹联3.5万余幅。

  参赛者中,既有年过九旬的老者,也有年仅10岁的小学生;既有知名度很高的诗词楹联作者,亦不乏后起之秀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等业余爱好者。来自辽宁沈阳市的杨晓晨先生,甚至召开家庭会议,组建了49人的“杨家军”参赛,各人创作的诗联作品,大家相互修改,共投稿368篇。不少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也纷纷一展身手,共投稿2200多件。

  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介绍说,与以往的诗文赛事不同,中国百诗百联大赛采取网上投稿方式,设立了一个专门网站作为赛事平台。目前,大赛官方网站点击量已达560多万人次,最高日点击量10万多人次;网上投稿占总投稿量的85%以上;参赛稿件平均每篇阅读50人次,最高一首作品达51766人次。

  “相比传统的投稿模式,网络投稿更简便、准确、快捷,投稿即发表。”周用金表示,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程度。“大赛过程成了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诗词楹联的过程”。

  评委全民公选  作品以诗言志

  面对浩如烟海的参赛作品,评选工作的艰巨可想而知。为了让获奖作品“名副其实”,大赛组委会增设初级评委会,实行两级四轮评审。通过网络从全国各地公选出的56名初、复评委,大都是各大诗词楹联网论坛版主或在诗词楹联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国内诸多诗词楹联名家也参与了评审工作。

  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层层“大浪淘沙  ”后,大赛最终评选出百首优秀诗词作品和百幅优秀楹联作品。其中,诗词、楹联一、二、三等奖作品各6名,优秀奖94名。

  纵观获奖参赛,用传统形式反映当代社会发展、个人情感的作品不在少数。“锦绣神州开画卷,筑巢引凤堪嗟。迎宾击缶更鸣笳,祥云擎圣火,龙虎斗京华。回首百年惊旧梦,沧桑变换争夸。醒狮漫舞喜无涯。一方中国印,红染五洲霞。”诗词类的一等奖作品《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就用气势磅礴的对仗表达了作者对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自豪感情。楹联类一等奖的作品《海峡情思》则描述老兵回乡探亲的场景和情感。

  境外来稿中则以思乡和歌颂祖国为主题的作品最为常见。“离家久远叹唏嘘,近乡情怯吟贺诗。慈母坟前两行泪,锥心顿足归来迟……”来自香港的梁源创作的《归家魂》讲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三旬寒暑,鼎新茶故,造就峥嵘岁月;一甲春秋,斩棘披荆,建成锦绣山河。”美国的车斗则作联礼赞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弘扬传统文化  有望成“文化名片”

  大赛呈现出的创作繁荣景象,让许多诗坛老者对中华传统诗联文化后继有人深感欣慰。湖北咸丰88岁的老诗人乐学注说,通过大赛,大家表现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尚、爱好和追求,将激发广大诗联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表示,对中国诗词楹联界来说,这项国家级的文化赛事,“对振兴繁荣传统诗词楹联创作,将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影响前所未有”。

  中华海内外对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锡波认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靠的不是黄色的皮肤,而是共同的文化。对联作为中华民族千余年传统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国粹,“大赛把这种情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值得办下去。”

  周用金表示,大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探索了一条全新路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诗词楹联知识搭建了平台,有望成为中国又一张“文化名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