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戏剧新闻 > 详细内容
著名京剧艺术家张正芳获“终身成就奖”
发布时间:2012/4/12  阅读次数:6069  字体大小: 【】 【】【
  不久前,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正芳获得了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授予的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据了解,“终身成就奖”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不是阶段性的成功,而是对京剧艺术家一生成就做出的充分肯定。张正芳是荀慧生先生的嫡传弟子、文武全才的表演艺术家,从艺73年演出8000多场;她是京剧艺术忠实的继承者和勇敢的创新者,移植、改编、创作新戏一百多出;她是京剧教育家、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总结出科学的京剧教学方法,移植编创的《挂画》成为艺校培训花旦的必修课。

  张正芳原本不叫“正芳”,也不姓“张”。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更不可能在解放前的环境里,走上戏曲艺术道路。然而,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月里,命运安排她走进了上海戏校,也走进了无数戏迷的心里。

  她原名宋梅珍,1929年生于上海。父亲从商,祖父是前清秀才,后来曾是上海《申报》编辑。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父亲失业上小学二年级的宋梅珍沦为难童,当了童工。1939年冬,她见到上海戏校招生简章,免收学费,还可以学戏学文化,于是就去报考。父亲得悉,坚决反对宋氏儿女“吃开口饭”。她为了不给宋家“丢脸”,就自作主张改为姓张。  
  

  1939年12月,上海首家戏剧学校——上海戏校成立,她以第二名(第一名为顾正秋)的成绩被录取,工刀马花旦,师承关鸿宾、陈桐云(曾是荀慧生之师)、赵桐珊(艺名“芙蓉草”)、朱传茗、张传芳(昆曲名旦)、周咏棠(梆子名伶艺名“四盏灯”)、宋德珠(四小名旦之一)、赵德勋、赵绮霞等。在戏校学习期间,张正芳狠下苦功磨练戏艺,被校方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由诸名师亲授,为她的艺术高楼打下坚实基础。经过9个月的严格培训,1940年8月上海戏校举办首次公演。公演前,上海戏校为学生统一以“正”字辈排名,从此11岁的她就获得了“张正芳”这个艺名。

  公演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隆重举行,张正芳与“正”字辈同学顾正秋、关正明、周正荣、薛正康、王正堃、刘正忠、周正礼、孙正阳、朱正琴、周正雯、王正屏等同台合作,首场演出其中她和顾正秋等在《八五花洞》中饰演真潘金莲,技艺精湛,一炮打红,盛况空前,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上海戏校在观众心目中地位。此后,她边学边演。1945年毕业,未出校门即公演1300余场,极受欢迎。当时她与顾正秋齐名,被誉为“一时瑜亮,无可媲美”的上海戏校姐妹花。(顾正秋,1948年应台湾永乐舞台邀请赴台演出,后因两岸隔断,留在永乐,连续演出达5年之久,每场演出总是爆满,获得各界好评,被誉为“台湾梅兰芳”,现已被尊为台湾京剧界旦行的鼻祖。)

  1946年,张正芳应谭富英之邀,在上海皇后戏院,和顾正秋、姜妙香、杨盛春等合作演出《双姣奇缘》、《战宛城》、《武松与潘金莲》、《翠屏山》、《蝴蝶梦》等戏,在演出中因得到师辈的提携、指点,从而终身受益。

  1952年,在上海与戏校“正”字辈同学关正明、陈正岩、程正泰、王正堃、黄正勤、孙正阳、周正雯、朱正琴等共同组建“红旗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演出。

  1953年正式组建“张正芳京剧团”,与师辈陈喜兴、储金鹏、姚世茹、罗世鸣等合作,在东北三省、山东等地巡回演出。由于台上技艺精湛、加之戏码过硬,头天打炮戏全部《杨排风》,第二天全部《玉堂春》,第三天《红娘》、《擂鼓战金山》,所到之处都极受观众欢迎。

  1954年,张正芳参加辽东省京剧团(后于1965年改为丹东市京剧团),担任挑梁主演后又兼业务团长。在丹东工作25年间,张正芳前后演出多达6000余场,前12年中几乎每天登台献艺。每当辽宁省汇演,她都以优秀剧目参赛,如1957年以《乱点鸳鸯谱》,1958年老剧目展览以《蝴蝶梦大劈棺》,1959年,又以整理改编后的《杨排风》参赛,均获得优秀表演奖。1956,在我国首次评级定职时,张正芳和正字辈同学关正明、陈正岩、王正堃被评为文艺三级,代表了上海戏校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

  在此期间,她除了演出在上海戏校所学的传统戏外,还将该团新编的《天国春秋》、《鱼腹山》、《拜月记》、《杨娥刺奸》、《桃花扇》、《血手印》、《陈妙常》、《独占花魁》、《陈三五娘》等二十余出历史剧,《白毛女》、《向秀丽》、《党的女儿》、《千万不要忘记》、《向阳花开》、《江姐》、《杜泉山》、《黛诺》、《山乡风云》等四十余出现代戏,《宝莲神灯》、《春香传》、《文成公主》、《墙头马上》、《女驸马》、《伊帕尔汗》、《刘三姐》、《百花赠剑》、《双玉蝉》、《红楼梦》、《叶含嫣》、《谭记儿》等六十余出移植改编剧,一一搬上舞台。

  1960年,张正芳荣获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参加全国群英会。1961年,由辽宁省选拔进京,张正芳正式拜荀慧生为师。当年那个隆重的拜师仪式上,文化部长齐燕铭,以及马彦祥、马少波、史若虚、老舍、梅兰芳、于连泉(艺名筱翠花)、张君秋、赵燕侠等名家尽数出席并合影留念。张正芳至今还收藏着拜师时那张珍贵的照片。

  自入荀门,张正芳得荀师亲授《卓文君》、《杜十娘》,又为20余出荀派剧目——《红娘》、《霍小玉》、《红楼二尤》、《诓妻嫁妹》、《金玉奴》等加工整理。她终身铭记荀师的谆谆教导:表演应“一切从人物出发”,以会、好、精、绝为标准,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张正芳以表演细腻、声腔委婉、文武兼备、善于刻画人物著称,代表作有《红娘》、《杨排风》、《百花赠剑》、《叶含嫣》(《挂画》)、《霍小玉》等。其中源于梆子戏的《叶含嫣》,是她1942年在上海戏校由四盏灯亲授的山西梆子《梵王宫》,她主演叶含嫣,公演之后,深受观众喜爱,后于1961年,将之移植成为京剧《叶含嫣》。并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去芜存菁,已近精品,成为她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又于1982年浓缩精炼为短小精悍仅40分钟的花旦戏《挂画》。该戏包容了花旦表演的基本功,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技巧集中、全面,特色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出专门培训花旦四功五法规范化的基础戏。现已成为各艺校花旦专业的必修课。此后,使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员受益匪浅,凡以该剧参赛获奖者不计其数。《挂画》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受到观众及戏剧演员的喜爱,观众爱看,演员爱学、爱演,使其成为一出久演不衰的好戏。这与张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张老师打造的这出《挂画》在某种意义上可称得上是她一生的心血之作。

  1972年后,张正芳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1979年4月,辽宁省举办“张正芳传艺学习班”,召集全省各团青年主演向张学艺。在学习班上,她主教《红娘》《杨排风》等剧目,培养了李静文、李萍、李玉棠、智秀玲、童敏等一批后来蜚声艺坛的优秀演员。

  1979年6月,张正芳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并于1988年1月,成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在中国戏曲学院期间,她先后传艺于耿巧云、张嬿嬿、叶芳、吕慧敏、马帅、潘洁华、李静、刘华、罗娟等一批获国家级大奖的优秀演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老戏老教”的模式,科学地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一个出发点”(一切从人物出发)“二个分析”(分析剧本、分析人物)“三化”(程式技巧合理化、舞蹈身段节奏化、全剧表演性格化)。这套教学法,使学生们理解了塑造人物要求的“神”“形”“美”必须与内心刻画统一,才能达到艺术升华。此举更是将戏曲教育推向了艺术的深层次。

  教学之余,她还笔耕不辍,将教学心得、从艺感悟等一一记录纸上。如《京剧大有可为——学得多、演得多,才能提高》《荀派艺术代代相传》《荀派艺术的“两条线”“三个对象”》、《花旦表演的艺术价值》、《京剧〈挂画〉的形成与流传》、《恩师难忘  薪火相传》等,专著有《回忆上海戏剧学校》等。

  张正芳还当选过两届辽宁省人大代表,担任过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荣誉委员等职务,为京剧的普及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她的事迹被收入到《中华劳模大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世界优秀人才大典》。

  1988年退休后,张正芳常应邀赴全国各地传艺、讲学;除为本学院研究生授课以外,还担任“教授工程”为青年教师授课。近几年,她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心倾注、义务培养票友。她有教无类,票友弟子中不乏优秀者。这位桃李满天下的梨园传道人正是以“我是替祖师爷传道”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为京剧事业无私奉献。

  如今,83岁高龄的张正芳,依然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她以耄耋之龄再入课堂,为心爱的学生加工、提高《挂画》的教学水平,让她的学生们以“好”的标准往下传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