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艺术观点 > 详细内容
我们以什么心态评价:木心?
发布时间:2013/4/8  阅读次数:9573  字体大小: 【】 【】【
       木心,本名孙璞,曾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
       3月10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版发表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的专访《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引起极大反响。3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接受《新京报》专访,提出相反意见,认为木心的价值“被低估”。3月3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木心创作及学术思想座谈会上,极力推崇木心的著名艺术家陈丹青首次对此作出回应称,“我不懂文学,我没有资格来谈论他的文学,也没有资格谈论别人的文学。我真是想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你们读读他……”
  “对木心的介绍一直很审慎”
  在座谈会上,陈丹青一发言就对会场的横幅表示不满,他先是强调自己根本不是学者,不应当列入学者之列,其次对横幅将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表示异议。“这么一个会议,为什么要把我的名字放到前面?我现在是因为这些年不要脸给媒体弄成这样的形象,所以好像到哪儿有我出场就非得怎么样。所以,变成我实际上连累了木心先生,真的是我连累了木心先生。”
  陈丹青说,木心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即使是在将近三十年前的纽约,他给其他人推荐说有个叫木心的人很厉害,也不断遇到冷嘲热讽和流言蜚语,甚至包括1989年到1994年木心在纽约给他们上课,也有不少人认为“有个老头子发疯了在讲课”。也有好奇的人来他们的课堂看看,但也就是闻闻味道就走掉了。《文学回忆录》中有一些木心的感慨,都是真事。
  陈丹青坦言,回国后,他在推荐木心时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就算是长期联系的国内出版社,也受到了很多屈辱,很多出版社根本不理会,谁是木心?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从清华辞职后,他本人开始高调地在媒体亮相,“私心”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靠自己的“话语空间”介绍木心。“因为我忽然发现可以有说话的空间,我秘密的目的,就是有一天,我要在美术界之外有那么一点点知名度和说话的能力,希望有一天能够介绍木心先生,这真的是一个‘阳谋’,2006年,这事儿被我做到了。”
  在木心79岁那年,陈丹青终于让他的书在祖国用简体字出版。陈丹青说,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自己在外面“浪得虚名”,因此又连累了木心,新的冷嘲热讽、新的不服气又来了,“说我在炒作,包括出版的《文学回忆录》,有人说这是我的投资股。”
  陈丹青强调,他对木心的介绍一直很审慎,“我不懂文学,我没有资格来谈论他的文学,也没有资格谈论别人的文学。我真是想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你们读读他,他一辈子屈辱,一辈子被人看不起,但我觉得他太好了。
  “仍会继续整理木心遗稿”
  尽管陈丹青在座谈会上,并没有对“木心的评价过高”这一观点做出直接反驳,但他摘录了两段文字,作为对张柠的回应。
  第一段文字是陈丹青从网上看到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见一些谈文艺的文章引用钱锺书,纵上了年纪的名人,如周振甫先生引用钱锺书,也恭敬备至。看钱锺书文,与时人不同,有的甚至就是文言,一度以为钱是清末民初‘五四’前后的古人,却不知道他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在修订《管锥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据说有外国人向中国使馆人员打听沈从文,使馆人员不知道沈从文是谁。1995年8月,中秋节那天,张爱玲客死异域。消息转到大陆,许多人才知道,在此之前,当人们读张爱玲时,她还在。好像昨天才知道木心,将读未读,所知甚少。这天上网,迎头看见新浪微博里的消息,木心,21日在乌镇去世。看虽看到,却不太敢相信,来得太突然,去求证,怕误传。当然,很快,新浪微博证实了木心先生逝世的消息。
  “和许多人一样,我不知道中国文学还有一个叫木心的人,在我知道他不久的2011年12月21日,他却去世了。直到他去世了,我才知道我还是一个不知道。不知道他2006年79岁时又回到故乡乌镇,隐居写作,而我连他的一个纸版书也没有看到。从时下中国文学来说,木心属于夭折,刚被人知道,还没等和人们好好唠唠就走了。
  “李静2006年有一句话,今天说来令人感慨,迄今为止木心在内地还只是出版现象,而非文学现象。内地文坛尚未做好准备接纳这位八十几岁的新作家,或者说木心的文学不符合内地文团长期形成的精神尺寸。‘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本来根基浅、土壤薄,我们与废名、徐志摩、张爱玲、沈从文、周作人等等,又暌违了许多年,终于迎回一个木心,转眼又走了。好在还留下了作品,这回不会没有了,可以慢慢看。”
  随后,陈丹青念了第二段文字,是木心遗稿中的一段话:
  “我虔诚地想象着我的读者们,老的,少的,88岁,12岁,男的,女的,俊的,丑的,憨的,傻的,富的,贫的,健美的,残废的,教师、学生、店员、公仔,水文站的、税务局的,卖豆酱的,开汽车的。我曾说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然而这一群群的读者正是我艺术的对象。”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