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频道 > 人文交流 > 详细内容
中央《百家讲坛》之路坎坷 前程一片光明
发布时间:2010/5/26  阅读次数:18402  字体大小: 【】 【】【


  中央台规定收视率倒数一、二、三要被淘汰出局,其实《百家讲坛》当时是倒数第四。当时《百家讲坛》的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我们请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所知道的各行各业的大专家全请过,甚至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等,甚至于连那个不会说话的霍金也请过,我也觉得活见鬼的,他什么也不说怎么讲呢?我当时问编导,他讲这个你懂吗?编导说,一句都不懂,就知道他说的那些词儿。杨振宁先生讲“物理像艺术一样的美”,我觉得这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物理怎么会像艺术呢?我这个策划人都不懂,观众能懂吗?没人能懂,所以就没人看,收视率非常低。

  我是  2004年年底进入《百家讲坛》的,在入主之前我给《百家讲坛》做了一次讲课,这次讲课就决定了让它彻底革新,我报告的题目是《架一座学者通往百姓的桥梁》,在学者和老百姓之间架一座桥,把专家学者的知识变成老百姓懂得的东西传输到大众那儿去。我记得当时我非常洋洋得意,我说我们是桥上的石头,一块一块地搭起一座桥来,让学者踩在我们的身上过去,说起来也特悲壮啊,但确实是这么回事。

  《百家讲坛》从此一切都改变了,不单单是内容,连方法、连主讲人的选择,一系列的事情都改变了。这个改变可以说是180度的。但是大众传媒知道自己要为老百姓为广大观众去做节目的时候,这个道理你是明白了,但是你要做往往做不好,我们有很多节目都是因为这样而没有做成的。所以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事无巨细,甚至牵扯到了每一个主讲人他讲的每一篇稿子,他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改变。大家都知道讲《和珅》的纪连海。他就是老北京人,说话有点儿油腔滑调,所以听着挺像说相声的。其实纪连海一开始给我们写的那篇稿子,我个人看着像高中生作文,我们对他的稿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磨合,一稿不行,两稿,到最后至少改了七八稿。

  《百家讲坛》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述和新颖的内容。其实《百家讲坛》最重要的转变,第一个是立场的转变,把“为知识分子”改成“为大众”;第二个重要转变是方法的转变,是怎么讲的问题;第三个转变,就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培养了很多的明星,明星主讲人。为了选主讲人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高校,想找个人不容易,因为主讲人不单单在学科本身要有一定的功底,另外还要有风度,还要会讲。

  经历了这样三个很重要的转变,以前我们说《百家讲坛》百家学问都讲,这就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题目《小行星真的能撞上地球吗》,当时讲课的人是中国很优秀的天文学家,他非常善于把很枯燥的科学的东西讲得很有趣很生动,但是他必须要讲解基本概念,在节目前30多分钟已经出现了十多个到二十个新概念,观众基本上听不懂。

  所以当时我们就痛下决心,给《百家讲坛》这一段时间里到底讲什么做了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当时定的方针是“偏重文史、尤重经典”,逐渐地扩大大家对文化的兴趣,后来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秘诀:用讲故事的方式增加叙述趣味性

  其实伟大的作品都是需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咀嚼的。我们讲《红楼梦》有人提出了很多很多意见,但是刘心武非常会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对《红楼梦》的争论,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为什么非要人家跟你理解一样呢。正因为这种不一样,大伙要商量要讨论,所以收视率就渐渐升高了,而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红楼梦》的理解就加深了。讲什么很重要,要讲大众喜闻乐见的,我们不讲那些稀奇古怪和过分深奥的,让大众多多少少知道一点,但是知道得不是很清楚,而且他们有发言权,他们可以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他们可以出来说我认为《红楼梦》是怎样的,我认为贾宝玉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如果老百姓对一部文学著作、历史书产生了兴趣,恰恰是文化在滋生、成长的过程。

  “  讲什么”这个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就是一个“怎么讲”的问题。怎么讲这个事情后来弄得很麻烦,很多史学家对我们攻击得很厉害,说我们在讲故事。讲故事就是用一种叙述方法,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大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我们将中外不同的史学家做的事情对比一下,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只是到18世纪、19世纪以后这个事情才有了一点变化,相当多的人都非常喜欢听历史故事,而历史正是由故事构成的。

  在欧洲最著名的一本历史书叫做《罗马帝国兴衰史》,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叫爱德华·吉本。这个人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本书,他有一大堆目录,其他的书都没有被找到。但是这本书200多年来始终长销不衰,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著作,而这一本书就是讲故事的典范。中国治史的传统也是非常非常悠久的,但是中国历史是“文史不分家”  的。其实在中国历史的根上,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所谓十三经当中的《左传》和《战国策》,你很难说它们就是历史。

  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增加叙述的趣味性,是《百家讲坛》成功的一大秘诀。要完全追究历史的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说讲究历史的叙事让它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并不一定对历史的每个问题都要得出结论,而是用开放性、讨论性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我们读历史的时候是按照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得出乐趣的吗?我们一般读者可能就是因为历史事件启发智力,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一些影响,这是我们读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提倡讨论,不提倡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来,我们希望更多人从不同的层面讨论、研究,我们有一种历史的感觉、历史的意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用道德的方式判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要是那样做,我们就会想象到,历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说不清的。提倡历史的叙事、提倡历史的丰富表达、提倡历史不同观念的讨论,这是《百家讲坛》所追求的。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叙述,最好能够把历史讲得更生动有趣些,让每一个人都去爱历史,让每一个人从中去感受我们历史的丰富,让每一个人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我们文化的伟大,这难道还不够吗?

  《百家讲坛》的文化使命,不仅在于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安静静的课堂可以去读历史、读文学,我们还有一些文化的追求,我们希望改造中国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学风,我们希望每一个专家都能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写出今天新的更伟大著作,来丰富我们的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坛。

  说到这儿,多多少少有一点儿超越了传媒人责任的范畴了,有点儿说了几句慷慨激昂的大话。我们确确实实有这样一些想法,我们希望不仅老百姓喜欢读史、喜欢文学,我们的研究机关,所有的研究人员也应该要重新用一种方式去思考你的研究工作。

  

来源:新华日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