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文化频道 > 文化生活 > 详细内容
首届打工春晚塑造工人阶级文化
发布时间:2012/1/20  阅读次数:4788  字体大小: 【】 【】【
  

  让劳动变得没有价值的社会不公还有流动工人缺乏社会保障,所以,在“打工春晚”里,我们会听到许强创作的诗歌《打工时代》:

  我们的身影,像一只蚂蚁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又像一粒尘埃一样,最后,什么也看不到了

  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双手长满的厚茧

  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胸片上长满的尘肺

  ……

  最后,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了

  我们只看到自己老去的青春

  我们只看到自己破败的故乡

  最后,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了

  我们只看到自己,在曾经挥洒了几十年汗水的他乡

  变成无人认领的,白发苍苍的孤儿……

  这种社会不公也涉及打工者的子女,所以同心学校的孩子们在这里也唱响了《打工子女之歌》:“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我们彼此都来自四方,就像兄弟和姐妹一样,那红色的旗帜在心中飘扬,我们在这里成长!”孩子们的嘹亮歌声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不可想象的是,当大家激情澎湃地唱完《劳动者赞歌》,崔永元和沈金华已宣布“打工春晚”结束以后,演员和观众并没有离开,一开始是大会的热烈讨论,而后是自动分成的小组讨论,从艺术的标准、内容与艺术的平衡到如何宣传工人文化等等,现场在结束后仍然热火朝天。一位老工人与我攀谈,他说他是这里最老的工人了,进京打工33次,他认为,“打工春晚”表现的工人苦难不够多。木兰乐团的演员解释说,苦难可以通过痛哭来表现,但也可以通过诙谐来表现,《疯狂的清洁工》就是用诙谐来表现的。孙恒则解释说,我们要面对苦难,同时还要寻找力量,我们不是要诉苦,把自己变成“受害者”,我们也有改变社会的力量。我问这位老人,你认为最大的苦难是什么,他说是“孤独”……老工人的话也督促我们思考,这个“打工春晚”有什么用?工人的文化艺术有什么用?新工人艺术团的姜国良创作的歌曲《不再迷茫》则可以给我们一种答案:“心不再孤单,自信就是力量,让我们的歌声在这里回荡”!  “打工春晚”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要有“打工春晚”?为什么“打工春晚”会发生在皮村?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了解其背后的一连串的故事,这些故事至少包括:

  关于“新工人艺术团”的故事: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公益性民间文艺团体。成员主要为打工者,十多年来多次奔赴各建筑工地、工厂、高校、企业及社区坚持为工友们做义务演出。其宗旨为“为劳动者歌唱——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曾出版工人音乐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2004、《为劳动者歌唱》2007、《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2009、《放进我们的手掌》2010和《就这么办》2011。艺术团还拥有戏剧作品和影像作品,以及皮村2012年贺岁片《这一年呀》。

  关于“打工文化博物馆”的故事:这是由北京工友之家发起创办的一个民间非营利性公益博物馆,2008年5月1日开馆。博物馆纪录了打工群体的文化历史变迁,倡导劳动价值的尊重与认可。其意义就在于:工人们组织起来自己来记录自己的历史,不用别人来代写或改写自己的历史,并从这种历史中寻找、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流动劳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自己的声音逐渐变得强大,并能影响社会。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口号是:“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关于“新工人剧场”的故事:“新工人剧场”是由皮村工人和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日本剧团留下来的旧帐蓬共同建造的,2009年1月1日揭幕。长期以来,艺术团是以被动有限参与的方式在大众媒介上发声,这种发声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以原音发声,而是被“再现”为“他者”,是一种“被文化”。因此,艺术团团长孙恒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我们需要共同建设一个自己的舞台”。舞台建成后,艺术团及村民的演出、研讨会、庆典等社区活动都可在这里举行,天气暖和的时候,每周一次的皮村工会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关于“新工人文化艺术节”的故事:“北京工友之家”在“新工人剧场”开创了工人们自己的“文化艺术节”。第一届艺术节名为“打工文化艺术节”,于2009年1月1日至3日在皮村举办,包括民谣专场、诗歌专场、戏剧专场、影像专场和劳动文化论坛。第二届艺术节将“打工”改为“新工人”,名为“新工人文化艺术节”,从“打工”到“新工人”,“工友之家”不再强调打工的附属身份,而强调他们是具有独立身份的劳动者。第二届艺术节和第三届艺术节分别于2009年10月和2010年9月举办。不仅有更多的工人团体带来了更多的音乐、戏剧、诗歌、独立影像等原创作品,也组织了更多的富有创意的工作坊、劳动文化论坛和研讨会,包括民众戏剧工作坊、音乐与社会运动工作坊、劳工社区模型创作工作坊、流动儿童制作社区新闻——媒大媒小玩新闻工作坊以及关于流动工人居住状况的研讨会等。所有的文化艺术作品不仅为工人发声和争取权利服务,也在社会运动和创新实践中,探讨、塑造和发展工人阶级的文化。

  关于“劳动文化论坛”和“打工文化艺术交流营”的故事:北京工友之家已经举办过多次“论坛”、“工作坊”和“交流营”,与各地的工友一起探讨打工文学的使命、性质和特征,探讨其内容和艺术标准以及如何发展工人文化的战略和行动方法。直至在录制“打工春晚”的前一天,1月7日,大家还在“传播与劳动文化的工作坊”中讨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劳动文化?劳动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劳动文化有什么用?以及我们如何发展劳动文化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位于皮村的“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有自己的演出场地(虽然很简陋),有自己的丰富的文化作品,有大量的工友可以参与演出,同时,还有关于工人文化的理论探讨和艺术节的文化实践,因此,“打工春晚”不是在这里偶然发生的事件,也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狂欢,而是一个推动工人文化建设的过程。“打工春晚”让我们看到了工人文化的主体性。

  媒体和公众的评论常常喜欢将“打工春晚”与央视“春晚”做比较。其实,两个春晚的功用、资源投入等方面完全不同。但有一点主流媒体是应该学习的,就是众多媒体评论中所提到的“接地气”。一台自办的春晚,所有的节目都来自劳动生活,所有的节目都是原创,正如许多在2008年所创作的戏剧《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中所说:“我们的文化来自我们的生活,来自我们的血和汗”……所有的演员来自打工群体,在演出中同时思考自己的经历。这里不需要“领掌”,不需要“制造”热烈的气氛,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情,无论是悲伤、眼泪还是欢乐。要有打动观众的节目,与其说“我要上春晚”,不如说“我要下基层”,不是要按照既定的标准选拔“草根”“上春晚”,而是要打破僵硬的标准去“走、转、改”,到基层去发现和创新,因为文化的活力不在人造的、拔高声调的光鲜亮丽的舞台上,而在劳动生活中,在劳动文化的创新中,也在公众热情的参与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