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世界文艺博览》名人专题报道 > 详细内容
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
发布时间:2009/10/10  阅读次数:7567  字体大小: 【】 【】【

  北京时间昨晚7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德国籍女作家赫塔·穆勒。在中国几乎没有几个人认识56岁的穆勒。一些文学评论家告诉记者,他们为不了解穆勒而感到汗颜。“这是我们长期不重视中东欧文学的严重后果啊!”外国文学评论家止庵这样说。


   赫塔·穆勒个人简介

     赫塔·穆勒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是德国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她来自一个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少数民族家庭,父亲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党卫军中服役。1945年以后,罗马尼亚共产党把她的母亲驱逐去了苏联劳改营。  她曾在提米索拉大学修读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1976年,穆勒开始在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翻译,由于她拒绝和国家安全部门合作,1979年失去工作。随后,她通过在幼稚园教书以及做德语家教谋生。穆勒嫁给了另一位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1987年,穆勒与她的丈夫离开德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获得德国以及海外诸多项目资助。如今她居住在柏林。穆勒于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以及其他一些荣誉。1997年她退出德国笔会(她曾加入民主德国分会)。

中国人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很陌生。


赫塔·穆勒作品介绍

   赫塔·穆勒的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中文译本有《风中绿李》(台湾,时报出版,1999)。  尽管穆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之前的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约会》,关于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她的另一本作品,英译为《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穆勒的新作8月出版,这次她的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法兰克福评论如是说,“光怪陆离的,移动的以及谦逊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天最不可错过的作品。”“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在几百公里开外,就是我那些过去的经历,”穆勒曾经说“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并且意识到集权统治在德国仍旧是一个尖锐的话题。”  

     皮特安顿供职于独立出版商Serpent's  Tail,他曾翻译并出版了穆勒的作品。他说自己看到穆勒获奖的消息是“绝对感动”,他说“真是棒极了,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发对人了,终于开始关注那些无与伦比的,但是往往被忽略的作家。对我们来说,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还未声名大噪的作家。”他还说,“在罗马尼亚,她是德国裔的少数名族,并且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她撰写的那些非同一般的生活。但是这不仅仅是政治讽喻的写作,这些作品充满诗意且圆融一体。穆勒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中国反应

      然而,穆勒在中国却遭遇无人能识的窘境。记者昨天采访了多位外国文学评论家,并做了调查后发现,中国大陆有关于赫塔·穆勒的唯一的介绍只是在2001年第6期的《译林》杂志上,当时该杂志翻译发表了穆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而中国台湾的时报出版社在1999年曾引进翻译了她的《风中绿李》。  

  于是穆勒的得奖在中国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冷门,止庵对记者说,他听说过这个人,但并不知道穆勒写过什么,更没有读过她的书。止庵为此还去和几个评论界的朋友做了沟通,朋友们也不知道此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止庵说。  

  按一般的规律,诺奖可能会有冷门,但绝不会颁给无名之辈,止庵表示,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没几个人知道穆勒是不正常的。他提醒记者注意,如2002年诺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2004年获得诺奖的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特大冷门。而且巧的是,这两位同此次获奖的穆勒,均为中东欧作家,这也就说明,中国对于该地区作家的译介太薄弱了。  

  眼光是一个大问题。在全球化的情形下,现在中国的出版界、评论界,关注的都是大国文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找一个中东欧文学语种的翻译者便非常困难。  

  事实上,早在鲁迅的时代,周氏兄弟就非常注意译介东欧文学,他们称为“弱小民族文学”。止庵告诉记者,由于经历过历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中东欧饱经民族苦难,这反而是文学的财富,常常会产生有深度思考性的文学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则告诉记者,在穆勒得奖之后,他们肯定要引进她的作品,但由于诺奖的效应,国内必定会有许多出版社会争抢其作品版权,一场类似于《1Q84》那样的版权争夺战,在所难免。

 德国反应

  ●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黑尔姆斯·卡马赛克发表评论说,他听到穆勒获奖消息后“完全惊呆了”,他称穆勒的新书描写在当年德国高压统治下,在德居住的罗马尼亚“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其行文与思想的力量,“唯有已故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可与之相提并论。”

  ●赫塔·穆勒现居柏林,柏林市长克劳斯·瓦维海特在获悉穆勒获奖后发表声明对其表示祝贺,他表示,移居德国后的穆勒,最近拿一个重要的文学奖是2005年的柏林文学奖,如今再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从一个侧面可见柏林是正在上升的全球创意艺术和知识分子重地”。

  ●而德国出版联盟主席哥特弗莱德·胡内菲尔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穆勒是当今德语文坛最有分量的声音之一,她的文字“强有力且充满着理性的光芒。”穆勒同时入选了今年的德国图书奖最终入围名单,下周该奖将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揭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