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频道 > 名人名家 > 详细内容
张晓刚:萨奇尤伦斯不代表西方
发布时间:2009/10/15  阅读次数:29283  字体大小: 【】 【】【

     近日,张晓刚个展“史记”在佩斯北京开幕,钢板、青铜、水泥等特殊材质显示了近年来艺术家的转型。不过,英雄牌墨水瓶、永久自行车、邓丽君磁带等形象的使用,也表明张晓刚依然没有放弃对历史记忆主题的坚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张晓刚谈到金融危机下的市场,在他看来,开始抛售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萨奇、尤伦斯并不能代表“西方”,中国当代艺术仍然很有潜力。  

  新作解读我对时尚不够敏感  

     记者:将自己的感受写在印有草图的钢板上,这个想法在上次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就有过雏形。为什么会做这个系列?  

     张晓刚:威尼斯那次是最初的尝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想把绘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但是都不成功,直到2004年做《描述》系列摄影作品的时候,在上面写字,才觉得有点感觉了。这次展览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我想回到绘画带有一种很大的书写性、随意性、偶发性的状态,然后结合真实、即兴的手写日记,想看看会出来什么结果。当然又要画画,又要写字,把自己弄得非常辛苦。  

  记者:怎么想到在作品中记录自己的血压和饮食情况?  
  
  张晓刚:2003年发现自己有高血压以后,医生建议我记录下来,包括每天抽几支烟。那是我每天饮食起居的一个记录,与感觉性、思考性的东西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非常真实。  



  记者:此前,你的“修正”个展入选了“2008年十佳画廊展”,被认为是“大家庭”系列后的一次“彻底的改变”。你认同这个评价吗?

  张晓刚:他们是从表面的符号学角度上来讲的。相对“大家庭”系列而言,人不在了,只剩下空房间,但我画一个墨水瓶和画一张脸是一样的,都是心灵上感受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有突破什么。  

     “突破”这个词好像不是我所追求的,我追求的是怎样把属于我个人感觉的东西发挥到最好。  

  记者:为什么一直关注历史和记忆的主题?  

     张晓刚:我可能对时间比较敏感,而对时尚的东西,当下的东西不够敏感,所以你看我的作品从来都不时尚,年纪轻轻弄得像个老人的东西。我发现,观念艺术、社会艺术这样的东西我做不了,另外那种纯粹研究语言学的艺术我也做不了。根据我个人的情况,我就把自己定位在内心独白的,像一个写日记的艺术家。我就这样去书写我的人生、我的感受。  

     官方认可各家有各家的饭局  

  记者:“新中国美术30年”展出了你的《大家庭之兄妹》,你自己怎么看这件事?  

     张晓刚:他们一直在那儿说自己是老大,起码现在也感到心虚了。我觉得这个无所谓,那就是个展览。书写历史,以后不是由一个美协说了算。真的历史要靠很多人来书写。如果他认为我还重要的话,把我弄到展览里,我很高兴。他没选我,我也不会生气。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原来不要说展览、出画册,什么都没有。现在他们觉得市场起来了,认为你该在里面了,那是他们的事。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  

     张晓刚:当代艺术从来都是主流———不要站在美协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我们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美协为中国美术史做了什么事?它推出了什么艺术家?它办的历届全国美术获金奖的艺术家,现在还有几人能被记住?它不是一个文化的主流,只是个行政机构。  

  记者:有人批评中国当代艺术远离大众,是有钱人的游戏。你怎么看?  

  张晓刚:各家有各家的问题,各家有各家的饭局。  

     市场潜力让目光短浅的先走开  

     记者:去年秋拍正值金融危机,你和曾梵志的作品也出现了流拍。这有没有波及到你的创作?  

     张晓刚:从创作角度来说,艺术市场对我没有影响。艺术市场才5年,我的创作都30年了,我80%的时间是没有市场的,但总归要画画啊。当年那么穷,要焦虑早就焦虑了。不过我也感觉到身边朋友来自市场的焦虑。    
  记者:萨奇、尤伦斯等大藏家频频抛售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丧失兴趣了?    

  张晓刚:萨奇抛售中国艺术,很正常。不要在意他买或者卖。这么快就要卖中国艺术,说明他目光也很短浅。过去我们把他当成一个神,包括我也一样,但萨奇也就是个生意人。他不是博物馆,他不代表西方。不要把他扩大成西方,认为整个西方抛弃我们了。不要把任何一个人扩大成一个帝国主义在欺负我们,还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我倒觉得萨奇卖得太快了,从生意角度来讲,他少赚了很多钱。  

     记者:国际炒家开始转向东南亚艺术、尤其是印度艺术。  

     张晓刚:让那些目光短浅的先走开吧。从文化上来看,中国的东西很有潜力、活力,也该中国来发声了。我们有5000年的传统,难道对我们就没有影响?我们还有60年社会主义的传统,这些都是西方没有的。再加上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吸收,中国的东西能没有活力吗?我觉得西方只是简单地理解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没有理解。我现在就在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西方人会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来关注。别人可能会说:因为你被关注了,你当然可以这么说,你是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但被后殖民的地方多了,非洲、大洋洲,还有亚洲其他国家,为什么非要关注中国?  

    记者:思考的结果呢?  

  张晓刚:因为中国有种东西他们没有,这种东西又陌生、又可怕、又可爱。如果一个中国艺术家相信西方,按照西方的标准去做艺术品,那他就完蛋了。  

  我觉得挺幸运的,亲自目睹了中国的转变。现在中国的艺术越来越有意思了。它已经回到自我,回到市场。现在应该是建立自己的新文化标准,并花更多的时间去实现,让我们的艺术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