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艺术观点 > 详细内容
论影视作品:唯“票房”还是唯艺术?
发布时间:2009/11/20  阅读次数:29442  字体大小: 【】 【】【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09年国家艺术院团创作工作会议上,谈到很多作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只演出几场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提出“作品好不好,要看票房”。

  对艺术作品是见仁见智的。但一部艺术作品也是具有客观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衡量与评价标准的,比如好看不好看,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因此,票房和演出场次是衡量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检验一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本指标。这种评价,直观而且浅显,也许不能全部反映作品的深刻内涵,但这种直观的评价确是一部作品生命力最重要的基础。和者盖寡的作品,虽然可能深刻,但也只能是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把玩之物,观众才是文艺作品最终的服务对象。有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如京剧《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歌剧《白毛女》、《原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祝福》,交响乐《嘎达梅林》,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等,它们不但艺术品质过硬,而且群众喜闻乐见,是经过票房这个标准检验过的优秀作品,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



  的确,无论是戏曲艺术作品的剧场演出,还是一部国产影片、进口大片的影院放映,这些作品所要面对的就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广大的艺术消费者。因此,一部戏剧或一部电影,都是要选择内容所要针对的适合的艺术对象,而且,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讲,对作品介入虚构过程,与作品中的内容、人物发生认同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需要受众的深度参与的。如果,对某一部作品,观众欣赏的热情高,积极关注,它就能获得比较广泛的影响,实现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自然获得的“票房”也会相对较高。所以说,“票房”这个商业化的标准,有时的确能够反映出一部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近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动画电影《马兰花》的票房突破1000万元。人们评价《马兰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吸纳了中国民族元素,这个作品既让孩子们乐于观赏,也让成年人欣然接受,因而被评论界誉为“今年来中国动画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还有年初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映后,人气更是到达顶点。《马兰花》、《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在票房上也是成功的。

  因此,可以说,有时一部作品“艺术”和“票房”是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为了“艺术”而忽视“票房”,或者为了“票房”而放弃“艺术”追求,都是没有辨证地处理好“艺术”和“票房”的关系。

  这几年不断有人批评艺术剧场的“高票价”,把本应是社会大众化的剧场文化搞成了所谓的“阔少文化”。最近,著名作家肖复兴撰文,以亲身经历再次批评“现在演出市场票价委实高了,不应成富人堂会”。这也是一种“票房”之惑。诚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好的“票房”,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票房”,或者就是高票价。高票价可能满足了少数人的艺术需求,但却会剥夺更多的人欣赏艺术的权利。这最终对艺术作品的“票房”收入是无益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