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戏剧新闻 > 详细内容
深圳戏聚星期六 观众爆满 一票难求
发布时间:2010/1/18  阅读次数:29568  字体大小: 【】 【】【

    2009年全年,深圳观众欣赏了40场戏曲演出,共有18个剧种、100多个折子戏,20多位梅花奖得主、120多位中国各个剧种、各个流派及行当的名家、名角为观众举办了戏曲艺术欣赏讲座和演出、互动等。一些大型的戏剧活动如“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5周年艺术讲座与梅派艺术专场”等活动也率先在深圳举行,观众爆满,一票难求。

“戏聚星期六”名家荟萃、剧种多样

  深圳的戏曲氛围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显得特别浓郁,这一切都来自一个重要的活动——“戏聚星期六”。

  “戏聚星期六”  每周六下午3点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所需经费来自市宣传文化基金,市民凭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领票。倘若开场前还有空位,可邀请正在场外等候的观众入场观看。许多场演出已经爆满,也邀请戏迷入场加座观看。因此,在深圳大剧院,每逢周六形成了一道看戏等戏的独特景观,人气特别旺盛。出现了当今戏曲演出极其罕见的场面:无一张票浪费,无一个座位空缺。

  笔者曾经撰文评论“戏聚星期六”这种形式,是政府花钱为市民唱堂会、政府花钱给市民享受文化福利,延续了中国戏曲古老的生存方式即“一家花钱,百家看戏”的传统公益性戏剧模式。(《深圳的公益戏剧模式值得推广》见2009年4月23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这种传统的公益性戏剧生存模式,在深圳复活并升级成公益戏剧,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让前来参加演出的众多艺术家赞叹不已,也让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十分惊喜,认为应该在全国推广。

  戏曲艺术在承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塑造民族性格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由于旧的体制原因,戏曲艺术院团的生产、经营和生存等等,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戏曲艺术应有的生存规律和传统的生存模式。中国当代的戏剧演出,简单地使用了大城市的剧场经营模式,除卖票之外再无其他。商业操作的戏剧演出,均冒着极大的风险,主办方都是揪着心在办。策划和主办者往往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宁愿赔钱,道义上、精神上是让人感动,但对戏剧市场来说,作用微渺。记得几台曾经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戏来深圳演出,名家名角荟萃,而卖票的情况同样令人沮丧,实际上造成巨大的浪费。

  由于传统文化的严重断裂,戏曲艺术从原来的大众艺术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爱好。这种窘迫的状态,犹如被破坏的文化生态,亟须理性地涵养与扶持,使其逐步恢复生长机能,而不是在其市场适应能力尚未强健的时候简单地推向市场。一场戏曲演出,如果用简单的卖票销售,在许多地区都是不成功的。你要戏剧与其他娱乐方式在同一个商业平台上去竞争,还不如直接杀了它。

  因此,扶持传统戏曲艺术,有保护文化生态的意义。政府花钱,为市民举办公益性演出,走的却是高端路线,邀请戏曲界的顶尖级艺术家为观众讲解赏析经典戏曲,也是为戏曲培养观众的最佳方式。“戏聚星期六”一票难求,成为深圳戏曲观众的一个精神牵挂,说明政府的钱没有浪费。有媒体甚至认为在深圳“戏聚星期六”如果坚持下去,会将深圳培育成中国继京津、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曲中心。我觉得成不成中心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市民有戏看、有好戏看、有好角儿看。当今的戏剧观众也需要培育,让观众懂戏,会看戏,成为内行观众而不是纯粹的娱乐者。观众知道对戏剧提要求了,戏剧的发展动力就来了。

  文化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也可以从“戏聚星期六”活动中吸取一点经验:政府不一定要养艺术院团,但是政府可以为市民购买艺术院团的优秀艺术产品。那种认为艺术院团政府应该包养的思维显然不利于艺术生产,认为政府应该将艺术院团甩向社会、抛给市场的思维更不利于艺术生存。深圳“戏聚星期六”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