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25日,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电影《城市之光》亮相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部时长80分钟的《城市之光》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联合摄制,全部为高清拍摄的纪录电影所蕴含的诗意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享受。导演周亚平表示,上海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精美的缩影,世博会则是人类文明呈现的一个精致的缩写,希望《城市之光》是这一“缩影和缩写”的再浓缩。
《城市之光》影片以“时间”为主轴,记录自2008年9月以来上海世博会筹备的重要事件和活动,而在围绕主题的展开叙述中,分别表现部分国内和国外相关城市、现代经济和古典文化城市不尽相同的生活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共同愿望。
《城市之光》原名为《上海,2010》上部,计划今年4月上映;下部记录世博会的举办过程,计划于世博会举办一周年时上映。“为了表现每举办一次世博会,都将人类文明的成果汇聚并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我们特别设计了上部79分钟,下部80分钟,加起来正好159分钟,呼应世博会159年的历史。”
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剧组发现上部的拍摄实际上在2010年前就已经结束,叫《上海,2010》似乎不太合适。于是在与上海世博局的协商下,最后对外统一称为官方电影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城市之光》片长80分钟,第二部《上海,2010》延长到了159分钟。从这一调整也可以看出世博会主办方对保存世博会影像资料的重视。
4月21日,《城市之光》将在上海首映,之后,剧组希望影片能在央视、各大城市院线以及世博园区内继续播出。一路人马在进行《城市之光》的后期剪辑,另一路人马已经开始了第二部的拍摄。
周亚平告诉记者,两部影片的拍摄是胶片和高清同时进行,仅第一部《城市之光》的拍摄素材就有4000分钟的胶片和400分钟的高清。“除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影片之外,这些素材都是有史料价值的。”
在《城市之光》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上海女人的左眼是上海的“上”,右眼是上海的“海”。“没有贬义,只是说明了以前很多上海人的眼界和心态,但是今天,上海的城和人都是国际化的。”周亚平告诉记者,随着拍摄的深入,大家对上海这个城市的认知与体悟也在慢慢加深。
费小平在他的拍摄手记中写道:“上海的‘气质’是什么?在哪里?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觅、判断和定格,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发现和摄取。有名家说,上海有一种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气质,就是她的‘洋气’。的确,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大都市,中西合璧、新旧交融是上海独特的魅力。为突出新旧文化和谐相处,我们特意选择了将年轻人时尚流行的街舞放在轮渡码头和石库门的环境中展现。”
没有一个上海人,整个剧组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观察着上海。在南京出生,在上海读研究生,在北京等地工作,周亚平自认为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认识上海来说,恰到好处。“熟悉但又有距离,不至于麻木。”
无论是“氤氲的上海、华丽的上海”,还是“怀旧的上海、新旧更迭的上海”,每个人对上海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周亚平还是在反复的沟通中,使整个团队的创作观念达成了统一。毕竟,写诗和拍电影是两个工种。“诗歌是个人的劳动,电影则是集体的创作。集体创作中需要整合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想法,如果你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然会感到痛苦。”
然而,周亚平并不认为,集体劳动和官方背景会泯灭一部影片的风格,“集体劳动也要创造个人化的风格,这是一个好作品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