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古中国,烹茶饮茶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一缕茶香,冷暖人间数斑驳。一缕茶香,且听窗外奏琴瑟……”随着投影仪、水墨三维动画和主题曲的开场演绎,大幕开启,星星点点宛如苍穹的舞台展现于眼前。忽然,一排排五彩灯光瞬间亮起,数十位演员穿着造型夸张而艳丽的服饰接踵登台,以一场时装秀将你的视线涂抹得眼花缭乱,
而这些,只是这场炫目杂技秀的开始。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一场场或宁静、或喧闹、或雅致、或喜剧、或惊心动魄的段落逐一登场,串起一台以茶为主线的舞台秀。
5月1日起的两个月内,只要进入上海世博园区的观众,都能免费在世博会浦西园区的综艺大厅看到这场舞台剧。这出剧目,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它是杂技、是舞蹈、是武术、是戏剧、是时装秀,也是茶道和中国文化的集中展示。它既有让人心惊的经典杂技,也有古雅淡然的书法、青花瓷、禅意、诗词等中国元素。
“在到访世博会之前,我们的剧目一直是严格保密的。”该剧总导演李西宁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从2005年写最初剧本,到2008年确定项目落实脚本提纲,加上两年里日以继夜的编创排练,李西宁为世博会的亮相等待了太久。
“从5月1日到现在,我们接待了数以千计的观众。”李西宁说,《CHA》每天要上演4场,每场45分钟。每一场,她都坐在台下,一边观察观众掌声,一边关注舞台细节。“每天我都要聆听观众反馈,每天都在消化这些意见,做细微的调整。”对李西宁来说,世博会的两个月演出至关重要,不但要面对来自全世界的观众,更要以观众的审美慢慢打磨出更精致的《CHA》。这一切,都为了《CHA》在世博会之后的世界巡演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CHA》最初的版本是90分钟。“在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上,我们动用了20多辆军车拉舞台装备。”李西宁说,原版的细节做得极为充分,一举拿下包括晚会总导演奖、文学撰稿奖、舞美奖、表演奖等28个奖项。
全军文艺会演是《CHA》的第一次亮相,但在第二站世博会上,该剧不得不浓缩为45分钟。李西宁用“砍自己的血肉”来形容这次大刀阔斧的改编——下雪场景去掉;为节约每场2000元的干冰成本,划船时的流水效果去掉;纯杂技的段落削弱,突出茶文化的深邃;因为剧场条件限制,一些舞台设备复杂的段落也被拿掉。
“从篇章结构到节目表演,我们全部进行重新编排、整合和压缩,让节奏更加紧凑,更加凸显茶文化的内涵。”李西宁说,为世博会量身定做的过程,就像阵痛后的美丽转身,“我们用一种近似折磨的剪辑方式实现了凤凰涅槃。”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90分钟精华,演员们的数量并未减少,90位演职人员为紧凑而拼命加快速度。“我们登台的演员总共是70多位,为了抓紧时间,平均每4秒钟就要换一套服装。演员为了最快换装,有时候要把三套衣服都穿在身上,跑到后台赶紧脱,又冲上台。”李西宁形容他们的后台是“一片狼藉”,宛如战场,“但我要求演员们无声换装,不能出一点声音影响台上演出。”
看过《CHA》的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目不暇接。“我们找了三位设计师设计服装,总共有500多套戏服。”李西宁说,因为世博会期间高强度的演出,他们准备了1500多套服装备换,其中备受观众推崇的青花瓷系列服饰,是特别为世博会而设计。
一位韩国观众看了《CHA》,跑到李西宁面前感谢她:“这出戏让我更了解中国杂技和中国的茶文化。”这种评价,让李西宁颇为欣慰。
年轻时的李西宁,曾在四川雅安的茶场当过两年知青,对茶的情感由此埋下。“中国茶文化很博大,它既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行为,又是一种质朴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既俗又雅。”她认为茶道与杂技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技巧性,也有文化内涵。我希望这部剧不是在炫耀技巧,而是展示茶道的精神境界和文化韵味。在世博会的舞台上,能用杂技的方式展示中国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我多年的梦想。”
为寻找灵感,李西宁在江南水乡漫步,拜访高山寺庙,深入茶馆体会趣味喧嚣,又阅读茶马古道的历史过往。在《CHA》中,这些风景都被处理在舞台方寸间,以“欢乐茶山”、“超然茶禅”、“雅致茶器”、“百态茶馆”、“淡然茶境”五个场景呈现。而其中,又包含了许多在国际上获奖的高难度杂技动作,如灯上芭蕾、单手顶、滚灯、抖杠、花棍等。
李西宁编导的节目曾在国际杂技大赛上获得40多枚金奖,她也曾被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特邀担任杂技总编导。在她看来,中国杂技人才众多,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理应拿出更多创意节目。
“我们希望,通过世博会这个国际舞台的检验,可以让我们的节目日臻完美。”结束世博会的244场驻演后,李西宁说,《CHA》将带着70位演员前往日本、德国巡演,带着世博会的光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