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曲艺新闻 > 详细内容
政协委员田青谈:中国古琴文化
发布时间:2010/7/13  阅读次数:14914  字体大小: 【】 【】【

  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质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承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学校"大型系列活动在京启动。该活动将陆续在北京、重庆、天津等20多所大学、80多所中小学校展开,通过"播种童心--让孩子认识遗产","在琴声中相遇--古琴大师与学子对话"等活动,推广中国的古琴文化。本刊日前就古琴艺术的流传现状和中国古代的音乐等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音乐学家,也是此次活动的总策划田青先生。    



  问:此次活动汇集了目前古琴艺术界最具威望和影响力的古琴大师,年龄大都在七八十岁之上,请您谈谈由他们来为中小学学生演奏、与高校学子面对面,其目的是什么?

  答: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古琴艺术所受到的关注是巨大的。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古琴社,学生学习古琴已经蔚然成风。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古琴进校园的活动,这次我们安排由一些老艺术家到中小学和大学中交流,介绍古琴的来历、构造与历史,是为了强化"古琴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个内涵。

  问: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年的流传史,它负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请谈谈古琴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答:古琴确实承载着更为厚重的中国文化历史。首先,古琴的历史久远。古琴形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琴即指古琴。后来随着乐器的增多,当琴变成乐器总称的时候,便以古琴作为与琴的总称的区分,也有人称古琴为七弦琴。另外,古琴与中国文人、传统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孔子讲"士无故不彻琴瑟",古人用琴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位于第二位,而琴是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人们又把琴、棋、书、画称作"文人四艺",四艺中,琴已为第一位;魏晋时有"左琴右书"之说,用来形容"琴"与"书"是文人必备的两个条件。

  我们说古琴文化负载重,还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几千首曲目,题解和几百首乐曲,这些乐曲因为有古琴谱的存在而流传至今,这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古琴谱从公元7世纪之后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现存唐、宋以来的传谱(琴曲集)达100多种。可以这样说,是古琴减字谱的出现,使中国的古琴音乐成为人类音乐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古老、最珍贵的一部分。

  问:古琴文化历来被中国文人所重视,这是否与古琴独特的美感有关?

  答:古琴这种乐器的构造本身,包括它的音色,都符合文人的欣赏习惯。它的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它是一种操琴者本人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和大自然进行交流的乐器。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是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传承古琴 发展多元文化

  问:古琴家将视谱和照谱演奏称为"打谱"。因为按照习惯,古琴减字谱虽然记录了详尽、准确的绝对音高和相应的左右手的指法,但却不记音的准确时值和节奏。其时值和节奏,要靠训练有素的古琴家按照古琴音乐的规律、按照老师的传承、再加上自己的体会和灵感去"还原"谱面上的音乐。请您谈谈古琴这种独特的记谱法是不是一种"缺点"?

  答: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中"禅意"最多的音乐。在这种"还原"中,实际上已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成分。"打谱"事实上是古琴家对古琴音乐的认知和阐释的方式,体现的是东方文明和禅的特色。因为古琴的乐谱这种只记音高,不记音长的特点,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曾认为古琴谱"不够完备"。但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多元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打谱"的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人类音乐文化中最具创造性、最自由、最尊重演奏家的个人价值、最能体现音乐的动态构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的一种形态。

  问:有人说,古琴有多少音乐家就有多少种弹奏的方法,是这样吗?

  答:某种程度上,你说得不错。因为,古琴的"打谱"强调的是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体证,音乐的体验其实也是如此,应该是有多少音乐家,便有多少种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但是,在西方发明、滥觞以至目前全球通用的五线谱,却漠视了个人对音乐的不同体验,用"纯粹科学"的定量、定性的方法记录音乐,也要求所有按谱演奏的人"完全忠实"于谱面上的死的音符。实际上,音乐的感觉--包括速度、力度等等,不但是相对的,而且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但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指挥家的棒下会有不小的差别,就连作曲家本人,在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环境下,他的速度和力度的感觉,也会有不小的变化。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西方传来的"五线谱"的实用性和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记录固定音高和绝对时值,用诸如"每分钟64拍"、"每分钟80拍"及各种力度、表情符号所限定的科学原则,非常有利于西方音乐的传布。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包括某些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有所不同,因为它的自由自在的品质,而使五线谱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五线谱就不能标记出中国西北民间音乐中的"fa"和"si"的准确音高,更不能标记出中国音乐独特的"韵味"。

  古琴的"打谱",使谱面上死的音乐变成活的音乐;使别人的音乐,变成自己的音乐;使"一成不变"的乐谱,变成生生不息的音乐的源泉;也使中国古琴音乐的乐谱及"打谱"行为成为人类音乐文化中最具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音乐载体和音乐行为。我相信古琴文化不但不会随着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而被湮灭,反而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特色之美被永远地传承下去。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