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昨晚,在进行中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来自海峡两岸一百多位表演艺术家共同打造的“来自唐朝的声影”乐舞晚会以及唐人庙会,成为中国献给世界友人最佳的音乐礼物。
当天的晚会力图再现来自唐朝的声影,包括了联合国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和大唐乐舞重建复原的四个节目。《西安鼓乐》是唐宋以来燕乐的遗存,目前还存活在民间生活中,使用的是中国古代俗字谱,在声、调、曲、器及表演形式上,保留有唐代文化的痕迹,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唐乐舞”指的是唐朝宫廷的娱乐宴舞。它主要是从边疆、佛教或西方的舞蹈,传入唐朝宫廷,经由乐工唐朝化及礼节化后,所形成的一种音乐融合舞蹈的艺术。其重建复原的部分,是台湾地区著名舞蹈学家刘凤学博士在研究诸多中国文献和唐传日本文献的基础上创作的。“唐乐舞”的演出,展现了海峡两岸艺术家的精诚合作。
本场晚会由西安音乐学院和台湾新古典舞团联合演出。中国音协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以及台湾著名舞蹈学家、唐舞重建者、台湾新古典舞团创始人刘凤学博士共同策划和指导。85岁高龄的刘凤学表示,将她多年研究的唐乐舞送回故乡是她的使命。她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手抄乐谱、舞谱等珍贵资料无偿赠送给西安音乐学院。
晚会策划者们工于舞台与服装设计,在舞台设计上结合唐朝建筑风格,将其打造成极具“大唐盛世”气派的恢宏场景,使观众最大限度地身临其境,体验唐代音乐文明的宏伟和深邃。在服装设计上,舞台上所有表演者,包括乐队成员,都一律按照文献描述和记载,按唐时相应服饰设计,既有中土大唐的服饰,也有华丽而不夸张的胡服,一切因力求真实。
如果说“来自唐朝的声影”晚会为世界友人展现的是古代音乐文明中的璀璨明珠,那么,演出结束后的唐人庙会,则是汇集了中华民族诸多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盛会。庙会上的表演人员来自于民间组织,他们带着各地质朴的民风跃然现场。这场庙会所展示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涉及5个会场,15种音乐形式。例如,1号场地的京韵大鼓、岔曲、梅花大鼓等曲艺形式为主,它们都是京津地区民间小调与京津方言特色完美结合的产物,寓说于唱,唱中有说。再如,5号场地以藏、苗等族的歌舞形式为主,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而让世界友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略有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