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杭州茶馆始于唐代,兴于南宋,且繁于当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杭城的茶馆迎来了它的新时期。如今的杭州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纳凉的场所,更是朝着更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兼具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多功能的交流场所。
要说能与杭州茶馆业作个比较的城市现在只有三个:北京、上海和成都。北京的茶馆,最大的特点在于高品位,他们会有人均消费为1000元的茶馆,这个杭州没有。上海的茶馆,绝对数量最多,但每10万人占有茶馆的数量却不及杭州。成都的茶馆两极分化明显,但普遍是社会茶馆,整体档次不及杭州。然而,对于未来杭州茶馆业的发展,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今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茶馆不是一个普通的买卖场所,而是文化的驿站。
杭州茶人们积极汲取双峰脚下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灵气,在做深龙井茶的学问时,努力向市民普及中国茶和茶文化。1994年,是个起点,六公园附近的教场路上出现了杭州第一个展示茶艺的茶馆———太极茶馆,之后的每一年,杭州都会出现代表性的茶馆,这些茶馆一时成为杭州茶馆业进入新时代的先行者。它们孵化培育出一个讲究环境和概念,追求品位和消费的吃茶市场。 新兴的茶馆分布是“一个中心,一枝横斜”。它们以西湖为中心,环沿西湖的南山路、湖滨路、北山路,又旁逸斜出沿曙光路、龙井路、梅灵路、茅家埠迤逦而去。风景和茶相看两不厌。 从目前的情况看,杭州已经成为全国公认的茶馆业做得最好的城市。每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博览交易会和西湖国际茶会上,汇聚而来的各地茶人对杭州的茶馆都有最高的评价。
在杭州,吃茶吃成了产业。你要想开一家茶馆,茶艺培训方面有茶博提供教学;你要购置茶馆里的一切用具只消跑到凤凰山脚下的陶瓷品市场,不到半天即可全部配齐。杭州茶文化除了产业化,还有文人化的提升。作家王旭烽十年心血一杯茶,精心谱写的小说“茶人三部曲”,一举夺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杭州的茶文化加上了精彩的一笔。 杭州一地的百姓惯享清福,鲁迅在《准风月谈》《喝茶》一文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杭州人有好茶喝,也肯花工夫,如此终于练出了追求品位的茶世界。
近几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同质化严重、商业气息太浓、服务质量有所下降等。事实上,不止杭州,全国的茶馆业都面临着一个瓶颈。
据悉,今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2010年全国茶馆经理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楼“掌舵人”就未来茶馆业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
上海唐韵茶坊总经理唐恒祥表示,不离茶馆主旋律,不失地方独有性,是茶馆建设的关键。“茶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但将茶馆的业态提升到一种生活方式似乎很少。”西湖国际茶人村周峰提出,茶馆应引入了“我的人文厅堂”的全新理念。
在目前各茶馆同质化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杭州各个茶馆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记者走访了杭城一些茶馆后发现,杭州茶馆已经有意地将一些地方特色融入茶馆,建立起独特的“杭州模式”茶馆。
杭州茶馆相比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馆更注重点缀“品味文化”。例如,在茶馆内放置一些书籍、挂上一些山水画、放着幽静的音乐。
“我对‘和茶馆’的印象挺深的,茶馆内摆设着古门、古窗、古床、老绣片、历代水具茶具、银饰造像等,就像一个摆满了古董的博物馆。”一名茶友告诉记者。
另外,杭州还保留有240年历史的太极茶馆,此茶馆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茶馆的特色,保留着江南老茶馆的遗风。当街吆喝卖茶,带瓜皮小帽,肩搭白毛巾的小二迎客进店;长嘴铜壶,板凳板桌,青花茶杯,吊环茶壶,一碟青豆……这些在《清明上河图》上浮现的场景今日依稀可见。
据悉,杭州太极茶馆还带着他们的传家斟茶手艺去了上海世博会,为联合国秘书长、169个国家馆馆长展示中国的茶道文化。
“茶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饮物,所以在经营茶馆者自身有更高的觉悟,重于追求茶文化意境、理解人与茶的精神来展现茶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自己不可被替代的风格。”王旭峰认为最理想的茶馆发展模式就是各具千秋。
茶馆太极茶道第六代继承人郑修远表示,茶不仅仅是种饮品,更是一种享受,并可以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
杭州和茶馆的经营者庞颖对茶馆也有自己的理解,“茶馆就是生活的一角,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精彩生活片段,基本浓缩了近代杭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及风土人情、市井百态。人们到这里来饮茶就是要体会地道的杭州生活环境,分享快乐。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认为,茶馆是有灵魂的东西,是紧张、喧嚣、狭窄的城市生活中的避风港。茶馆应该更多融入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和禅茶文化联系起来,让老百姓不仅是品茶也体验一种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