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书法资讯 > 详细内容
微雕家罗毅东虎须上刻下《赤壁怀古》
发布时间:2010/12/14  阅读次数:3128  字体大小: 【】 【】【

      在一根虎须上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4根虎须就能刻本《千字文》……进入著名金石微雕艺术家罗毅东先生的“微雕世界”,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它的帮助下,那些肉眼看上去只是一个个针孔模样的黑点,魔术般地变成了苍劲古朴的文字。见证这样的奇迹,往往会让人失声惊叹。而这种奇迹,就是出自微雕艺术家之手。  




罗先生仔细端详自己的作品

  记者按响了罗先生妹妹家的门铃,第一次见到这位蜚声中外的本地金石微雕艺术家。罗毅东先生,字月清,号石癖,1947年元月生于昆明。将记者迎进门,他立即招呼妹妹拿来自己的微雕作品——雕刻在一根虎须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肉眼仔细看上去,银白色的虎须上隐约可见一些针孔模样的小黑点。要不是罗先生介绍,根本无法看出得知虎须上雕刻的竟是世人熟知的文字。

  随后,记者跟随罗先生来到世博花鸟市场,在他妹妹经营的典藏店,记者见到了更加让人瞠目结舌的《千字文》。在60倍放大镜的帮助下,虎须上的文字隐约可见,通过照相机的镜头,4根虎须上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见证奇迹的真实感觉,只有震撼!

  罗先生介绍,1988年,他应泰国龙马艺术展览中心之邀,赴泰国主持该中心展示工作,至今已旅居泰国20余年。虽然他在昆明也有家,但平时难得回家一次。其大多数微雕作品都在泰国。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字文》等,他的作品还包括: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古今诗词20首,560字;在15根虎须上微雕唐诗100首;在指甲大的象牙片上用中、英、日、法、意、德、俄、西班牙、泰等九种文字,微雕世界各国微型地图。

  学习

  “没有七八年功力谈不上微雕艺术”

  “当时就是觉得好玩。”说起与微雕结缘,罗先生侃侃而谈。

  8岁时,罗毅东受老昆明民间艺人影响,对雕刻发生了兴趣。当时,武成路(现在的人民中路)上有很多民间艺人,有雕刻的、捏面人的、剪纸的……“我看到他们用面团捏出形态各异的小人、用纸剪出各种图案,我就用刀雕刻。”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活跃在武成路上的民间艺人中,一位姓谢的外省人雕刻得最好。他也受到影响。虽然很小就接触雕刻,但一直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未正式拜师学艺。他真正称呼为“老师”的,只有高中时教美术的瞿安钧老师,这位老师对他的雕刻艺术有很大帮助。“他虽然教的是画板,我却从中学到很多。”

  1972年,25岁的罗毅东开始利用一技之长来养家糊口。“当时主要是给人家在钢笔、眼镜上刻字。刻一个名字或者刻‘向雷锋同志学习’都是5分钱。”迫于生计,他还学过中医、缝衣服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雕刻。1978年,他雕刻的“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八个大字,被喷印在昆明大街小巷的每一个垃圾桶上。

  1982年,罗毅东所在的单位在东风广场举办了一场学雷锋活动,活动展出了他的雕刻作品。名声日隆后,他将自己的微雕作品搬进了石林风景区专门为他提供的展厅。“当时,风景区的门票是5分钱,而进入我的展厅门票是1角钱。”也就是在那时,他有机会与当时著名的雕刻大家傅荣春先生交流。与石林风景区合作那5年里,他淘到了第一桶金,“我那时就赚了40多万”。与石林风景区的合同结束后,罗毅东旅居泰国。那时,他在微雕方面的造诣,特别是毛发上的雕刻这一绝技,已经蜚声中外了。

  总结自己“无师自通”练就的神技,罗先生表示,基础就是练字,这至少需要四五年。正式入门学习雕刻技艺,也需要两三年。“学习微雕,不仅要练习外功,也必须修好内功。学习微雕,如果没有七八年的功力,谈不上微雕艺术。”

  雕刻

  屏息静气才能动刀

  长不盈寸的微雕作品看似不起眼,制作过程却极为繁琐。罗先生介绍,在选材上,多数微雕艺人偏爱象牙、贝壳、珍珠、石头等材料。像象牙这类材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选定材料后,要把象牙锯成片、锉成形,然后用砂纸打磨数遍,再将象牙表面涂黑晾干,“打格子”。因为微雕作品的“施工面积”极小,要保证雕刻内容按比例协调,就得通过打格子来定位。打好格子后,才能动刀。

  “据我所知,除了我,好像还没有人在动物毛发上进行雕刻创作。”对于自己的一绝,罗先生信心满满。他说,真正的微雕,至少要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雕刻4个以上的字。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他的绝技,就是能在虎须、马尾、猪鬃、人发等毛发上进行微雕创作。

  动物毛发虽随处可见,但并非所有的动物毛发都可以用来作雕刻。罗先生介绍,进行微雕创作,第一步就是选材,要选择那些笔直、粗壮的毛发;选择好毛发后,要将其放在一定比例的弱酸中清洗、浸泡,以去除毛发上的油脂等;然后用乳胶漆固定,再使用钢笔等将圆形毛发压平;最后是风干。这样,微雕的材质就准备妥当了。

  用于微雕创作的刻刀,也大有学问。“刀硬了容易断,刀软了也刻不上。”罗先生介绍,目前,用于平面雕刻和微雕创作的刻刀材质分为峰钢和钨钢两种。毛发硬度适中,不及玻璃、玉石等,雕刻一定要选择峰钢材质刻刀。这类刻刀不仅可以把刀头打磨得更加细小,还不容易折断。如果选用雕刻玉器等硬度较大的钨钢刻刀,不仅容易折断毛发,还不容易打磨。

  要想在毫厘间游刃有余,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至于放大镜的倍数,则要根据雕刻者的视力,眼睛与刀头的距离长短而定。罗先生说,多年来,他一直都选用30倍的放大镜进行微雕创作。

  当然,从事微雕创作,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施工面积极小,正式动刀时,必须屏住呼吸,神思集中,一丝不苟。“因为脉搏跳动会影响到刀头,可以用呼吸影响脉搏。屏息静气,才能雕刻。”

  愿望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可以免费教”

  记者采访当天,罗先生打电话向一名医生朋友询问:“我血糖突然降低,需不需要吃药?”放下电话,他叹了口气。因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常见的老年病,加上视力不好,他继续搞微雕已经很吃力了。“微雕界有句行话,叫三分在眼力、七分在手上。你们看到的《千字文》,就是独一无二的,现在不管谁出多少钱让我刻,我也刻不了了。”谈到微雕艺术的现状和传承,罗先生语气有些沉重。

  据介绍,我国微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微雕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据我所知,我们云南至今都还没有专门培养、传承微雕艺术的机构或民间团体、协会。”罗先生说,微雕无法给人以直观感受,只有用放大镜才能领悟其中奥妙。虽被历代称之为“绝技”,但一直以来销售情况都不好,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加之学习、雕刻难度大等原因,微雕艺术在云南乃至全国都不被普通人所熟知,从事微雕制作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传承和发扬都令人堪忧。早年,罗毅东的儿子也曾学习微雕,但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他谈一笔生意赚的钱,比我雕刻一年挣的还多,他就不学了。”罗先生介绍,他先后收过6个徒弟,其中还有2个是泰国人。

  微雕虽然难度大,但学习这毫厘之间雕刻功夫的门槛,其实并不是高不可及。“其实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和绘画功底,就可以学微雕,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罗先生表示,兴趣很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微雕,才能坚持。

  “我一直很喜欢雕刻。”最近拜在罗先生门下的小杨,不仅能写一手好字,对雕刻也很着迷。罗先生表示,像小杨这样的徒弟,“只要想学,我都愿意免费教。”

首席记者朱勋航/文  记者龙宇丹/图(都市时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