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重庆频道 > 详细内容
重庆木洞山歌渊源可追溯上古时代
发布时间:2011/11/29  阅读次数:4991  字体大小: 【】 【】【

  木洞镇位于重庆巴南区北部,木洞山歌系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每逢春播、秋收时节,一曲曲高亢粗犷、婉转悠扬的山歌,在明月峡出口处的广阔田间此起彼伏。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上,木洞山歌就从这里走进人们视线。

     木洞山歌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属中国民歌的稀有品种。禾籁地域特色浓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这些样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样式,如高腔禾籁还包括依呀禾籁、也禾籁、锣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呜哦腔、悠呵腔等。

  300多年前,木洞民众就在夜色朦胧中对月鸣笛,吟唱竹枝,以致泊船之中羁客泪下。可见此时木洞山歌已广为流传。

  据了解,木洞山歌的历史经历了周代、春秋战国、秦汉之交、唐朝、清朝这5个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岁月的演变,形成了至今的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源远流长,始终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木洞民众在薅秧劳作时,首领领头唱山歌,以鼓劲提神,提高薅秧效率;木洞少年儿童在割草放牧时,演唱类似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当然,还有劳动号子、民间礼俗和祭典仪式中演唱的风俗歌、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的情歌,都属于木洞山歌的传承范畴。

     木洞山歌的重要歌类还有儿调。其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木洞山歌曲目有《山歌好唱口难开》、《走进深山雨要来》、《木洞新气象》、《赶场》等。  

     木洞山歌还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表演歌等多种样式。有数以千计的曲目,民间歌手颇多。1991年重庆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间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级歌手全在木洞。木洞还编写了三十余万字的《木洞山歌》专著,2005年12月公开出版。1990年,木洞地区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什么过河不脱鞋?什么过河环(横)起走?什么过河背八卦?什么过河挂青苔?”、“牛儿过河不脱鞋,螃蟹过河环起走,乌龟过河背八卦,螺丝过河挂青苔勒”——虽然早已年过六旬,但只要唱起木洞山歌,巴南木洞村民喻良华就显得特别来劲。

  喻良华表示,木洞人对木洞山歌情有独钟,世代相传,山歌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个靠近长江边的丘陵镇中,开口就能唱山歌的农民不计其数,一个人能唱出十多首的也比比皆是,其中能唱出上百首山歌的农民歌手就有十多人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