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美术频道 > 美术资讯 > 详细内容
艺术家论:用画照片代写生误人子弟?
作者: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2/3/12  阅读次数:5296  字体大小: 【】 【】【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初画家石涛有诗云“搜尽奇峰打草稿”,而近代大师李可染则强调“不与照相机争功”,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的水墨画创作还是西方的油画创作,都非常注重写生。写生,被视为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方法,也是艺术培训最基础的训练。然而,在今天,照相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倚重照片而不是写生作为获取素材的方式,还有油画教师将用画照片取代写生的方式带进课堂,前不久,在山东某市的美术特长生选拔考试中,也出现了以照片代替实物写生的做法。同时,近年来,也有一些油画家在创作时疑似照抄他人的照片引发争议甚至引起官司,最典型的是摄影家薛华克诉女画家燕娅娅案。那么,在艺术创作和艺考中,可以用照片替代写生吗?在油画教学中画照片代写生,是否真如一位美院教授所称是“误人子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分量的油画家和评论家。    
  
  应主动地使用照片

  林永康(油画家、广东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

  照片的出现是个进步,它拓宽了绘画对象的范围,的确给画家提供了许多方便。从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以来,一直在手段上影响着油画创作。可以说,对现代写实绘画来说,照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但是写生的作用,照片是代替不了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有的画家完全依赖照片,没有了自己对主题内容的构思,失去了画家作为主体的创作处理,这种现象很普遍。我在做许多绘画比赛的评审时发现,从照片到照片的创作太多,看不到画家自己的处理、观念和语言。因为用摄影机来记录对象,很容易消减艺术家对对象的感受。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写生对象时,连对方的呼吸都能感受到,一点点微妙的变化都储存在脑子里,这是摄影所没法代替的。

  如果是照着照片画的话,首先第一步思想、内涵就会缺失,有的画家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画,有时只是停留在一些感性的表层上,未能从多角度(人文、历史、民族、地域)去思考内容的背后是什么,自己想表达什么。最主要是在技术层面被动地去抄照片,只是跟着照片的语汇和语境在走,没有了绘画语言,画出来后,在构图、用笔、色彩、结构等方面,用的都是原本属于摄影的东西。

  而最大的问题是,长久这样下去,画家会退化——感受对象的能力会退化,手头写生的能力也会退化。写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画写生是跟对象的一种交流感受,每一个线条都熔铸着对对象本身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而摄影“咔嚓”一声拍下来,只是记录,没有沟通。

  现在艺考中用照片代替写生是有害的,在美术教学中用画照片代替实物写生也不可取,绝对是误人子弟。写生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或缺。

  即便是优秀的画家,长期不写生,不画速写,只是关着门对着照片画,慢慢地就将原来的功底丢掉、退化掉,面对很美的对象都不知从哪一笔画起,束手无策,到这个地步,画家就等于废掉了。有些画家用相机拍下来后都未必能勾下来,只能用投影机投到画布上,如此一来,对人体的解剖比例、空间关系、结构体积的理解都没了。就好像现在很多人长期用电脑,都变得不会写字了。

  那么,画家应该如何使用照片?首先艺术家对创作的思想内容本身要有一个深刻的思考,要有很饱满的激情投入,然后,主动而不是被动地使用包括历史图片在内的照片资料。这在油画史上是很正常的,也出现过很多成功的作品,像以鲁迅、孙中山、毛泽东为创作对象的油画。历史画创作都是如此,很多情况下,不可能找领袖、名人给自己写生,但是又不可能放弃这一创作,只能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图片资料,在阅读当中升华,进行创作。同时也要解决从摄影到绘画语言转换的问题。

 不能一棒子敲死“画照片”

  汤小铭(油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

  个人创作的方法途径各有各的一套。在我看来,无论是写生还是照片,都是可以借助的形象资料,不是创作本身。创作是主体意愿的体现,即便是写生也不能代替创作。照片和写生这两个工具都可以帮助实现绘画意图,都可以加以利用。

  至于写生和画照片各有什么优势,则因人而异。有人很善于从实际写生中获取形象资料,则多写生;有人觉得写生爬山越岭很辛苦,我都已经有了生活体验了,看到照片可以勾起真实感受,那么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有什么不可以呢?所以,两者都可以利用,不分优劣,都对创作有好处。  
  

  有人说,美院教学用照片代替写生是误人子弟,我不觉得有那么严重,没必要绝对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好不好,要看教学结果。说不定有人专靠画照片也成了大师。

  传统的艺术训练,都是从写生角度来培训,但是自从有了相机这个方便的工具之后,既然可以不需要模特,也不需要跋山涉水就能取得素材,而且别人照的照片都可以拿来所用,何必要亲自体验呢?当然,如果美院普遍性地用照片代替写生,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还是有缺陷的,还是应以写生为基础,再辅助以利用照片。虽然照片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获取素材的方式,但是如果没有写生基础,利用照片的能力也是低下的。

  我再强调一遍:虽然大家公认写生是好的途径,但是有人发现画照片是一种捷径,也是一种创新发明,也不能一棒子敲死。

  至于将来是不是大家都想偷懒走捷径完全用照片代替写生,我在这方面很乐观。它不是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搞不好会爆炸会出人命,在这个艺术问题上没有生命之虞。我画照片很好,那就用照片吧。如果我非写生不可,那就写生吧,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严重的方法对立。但是,纯粹抄照片是不行的,纯粹照搬画面,没有创造性,这是懒汉的做法,也是本身创作能力低下的表现。

  总之,画照片和写生,作为艺术的基础训练,两者都是可取的。训练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应当怎样方便怎样来,给个人以实践的机会,最终有成就的艺术家绝对不会都跟着一种教学方法走的。现在提供给画家那么好的工具,为何不利用呢?利用不是罪过。当然,如果谁说,现在纯粹利用照片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的话,就有些偏颇了。

  画照片和写生不分优劣是个伪命题

  梁江(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如今画界利用照片创作是普遍做法,用照片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是被容许的,也是有效的。拍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用来记录景物,能帮助我们记忆,不应该遭到排斥,排斥它是愚蠢的做法。但是,利用照片跟写生完全是两码事。写生面对的是立体、鲜活、生动的世界,艺术家的感受和视角可以多种多样,而照片是经过选择的,经常不是亲历现场的(可能是别人拍的,也可能是自己临时拍的,回来发现照片可用),它只有一个角度,不能代替现场感觉。看一张照片跟看一个真实的景物,感受是不一样的。

  在美术教学中将照片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甚至将照片翻译成绘画作品,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是美术创作的主流,也不是有才华的艺术家会采取的办法。而在艺考中用照片代替实物写生,这是一种偷懒省事的方法,不太恰当,不是艺考发展的方向。拿照片翻译成一件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考察出学生的联想和表达能力,但对着照片,跟对着立体的实际物品,感觉是不一样的。照片是平面的,且经过相机的一定处理,这跟面对具体物象来观察、提炼和表现,是完全不能比的。

  写生并不等同于对着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照相机式的记录,而是对现实世界的选择和重新组合。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照相术之前,用绘画记录世界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摄影术发明后,绘画就不需要行使记录、纪实、记事的功能了,而是侧重于体现主观的东西,如艺术家独到的发现、个人的感悟、其艺术个性、其独特的表现力等。

  写生,是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方法,绝不能像照片一样刻板地记录某个画面。只有通过选择组合升华,才能画出生动的画作。照片不能跟写生混为一谈,更不能代替写生,而且永远也不可能代替写生。

  不可否认,有些画家为了省事,越来越多用照片代替现场写生,但这不是好的做法,也不是正确的方向。这样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不太值得提倡。真正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画家永远不会把照片代替写生。只有那些没有能力的画家,才会觉得画照片比写生更好。因为他没有能力表达,感觉自己比不过相机,这样的画家只能是蹩脚的艺术家。

  没有一张成功的作品是直接对着一张照片翻译过来的,即便是历史人物肖像创作,也必须是通过阅读传记等文献资料,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根据一张照片资料就能画出的。

  画家可以将他人的照片拿来用,但是不能画成一张照片的翻译版或山寨版,那样容易出现著作权纠纷。一个有才华的画家不应当这样做。如果画家照搬自己拍的照片,则关系到创造力的问题。绘画创作是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的,而照片不能。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画成画,或许偶尔能有成功之作,但更多的时候,绘画不能靠这种办法,靠这种渠道也难以取得成功。

  有画家提出,照片和写生两者是不分优劣的。在我看来,这两者不能用来比,这是个伪命题。照片是写生的辅助技术手段,跟写生是两码事,是完全不能比的,就像不能说看了一张风景照片就可以代替旅游一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