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学快报 > 详细内容
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看文学批评家
发布时间:2010/3/9  阅读次数:14399  字体大小: 【】 【】【

     2003年4月开展首届以来,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以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每年颁发一次,立志要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是当时中国奖金最高的纯文学大奖。“争做关注高雅文化的风向标”,是目前中国年度奖金含金量最高的纯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有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大奖,不仅逐步奠定了自己在华语文学界的地位,同时在社会大众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长期以来致力于对当代文学批评新气质的关注与推动,它尊敬独立的批评与写作,看重批评家对文学的理解力与感受力,看重文学批评家的社会良知与独有的批评才情。这些品质可以从本次提名名单中获得指认。

  “文学的减法”是张清华《余华论》的标题。张清华有珍贵的文学感受力,出身于学院,对文学理论并不陌生,但他的文字却可以融会贯通,具有艺术气质。在年度著作《文学的减法》中,他用独有的理解力和深具才情的表达力,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鲜活的文学变化,他关于莫言、苏童、多多等人的作家论具有说服力地表明,他的工作在优秀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理性与感性共在的迷人桥梁,进而践行一种批评理念:“批评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艺术的知音,而不是一个大声说话的聒噪者。”

  同具文思与才情,郜元宝的文学批评在于敏锐与洞见,他有独到的观察力与洞悉力,其年度著作《不够破碎》以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和阐释为主,显示了批评家艺术感受力的卓越。作为批评家,郜元宝葆有可贵的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能力,具有复杂知识的处理能力。这是一位从不掩示自己热爱与愤怒的批评家,但行文论述严谨绵密,“雄辩透辟清朗”,这使他远离了当下某些以故出惊人之语的“酷评”风格,使郜式批评的犀利品质至为宝贵。

  《1978:激情岁月》是孟繁华最早为文学批评界所了解与认知的著作,后来成为后辈同行研究时必备的经典资料。孟繁华的文学批评视野开阔、阅读经验丰富,行文质朴,却别有洞见与力量。这是一位对当下社会文化走向有警觉力的学者,他有坚定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与认知,长期以来对当代文化的发言表明,在面对这些新的西方文化经验时知识分子应该持警惕或批判的立场,他对新左翼文学的研究、对作家笔下穷苦的农民、工人、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都市边缘群体的关注以及对新人民性的文学概念的提出都显示了当代批评家乃至当代知识分子的宝贵良知和担当。

  《典型文坛》的出版以及2009年在《钟山》杂志发表的系列论文,意味着批评家李洁非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范式和路径,他的写作是新鲜的、扎实的、别具情怀的,也是令人尊敬的。他从具体的人事出发,以同情的理解之精神,对浩然、丁玲、萧也牧、陈企霞、胡风等人的际遇进行追索——他寻找的不仅是一位作家的创作轨迹,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文学历史环境里的遭遇与宿命。他的知人论世、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同情的理解”、有感染力的表述都显示了这位批评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批评范式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梁鸿以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事件为中心,考察九十年代知识谱系与思想体系的转换与相互之间的冲突。她对九十年代文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的整体性把握工作是宝贵的,也是年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一位以准确体悟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实质而见长的青年批评家,梁鸿具有优秀的分析与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她在批评领域的踏实而沉默的工作、她论述问题时的深切诚恳,逐渐形成了具有魅力的个人风格——梁鸿有生命体温的学术研究、理性与感性兼得的批评风格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70后批评家保持热烈的期待。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10月版)

  张清华,196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1980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后考取山东师范大学朱德发先生的在职研究生,并留校任教。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95年,张清华完成第一本个人著作《境遇与策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2000年10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讲述中国当代的先锋新历史小说和诗歌,并以这段时期的经历著有《海德堡笔记》。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200余篇,著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轮》、《天堂的哀歌》等著作7部,所著书与文章总计逾200万字。

  《文学的减法》乃从张清华近十年中一百多万字的论文中筛选而出,共19篇文章,约25万字。其中,第一辑是涉及莫言、余华、王朔、食指、海子等重要作家和诗人的作家论,第二辑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美学研究与文化探讨;第三辑是当代诗歌历史的文化与美学的研究,涉及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世纪之交以来狂欢语境下的诗歌艺术嬗变等问题;第四辑是对近年若干文学问题的个案探讨,涉及中国经验、城市经验、80后书写、长篇小说文体等方面。

  李洁非 《一篇作品和一个人的命运》、《从神童作家到右派分子》、《屈服--陈企霞事件始末》、

  《改良的破碎--细看“大连会议”》、《胡风案中人与事》、《钟山记忆:反复——舒芜的路》,

  (《钟山》杂志2009年第1期-第6期)

  李洁非,1960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笔名荒水,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瞭望》杂志编辑、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李洁非的主要作品有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集《告别古典主义》、《小说学引论》、《城市像框》,散文随笔集《袖手清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翻了一半的书》、《不入流者说》、《豆腐滋味》、《李洁非散文》、《书内与书外》、《书窗如梦》,中篇小说集《循环游戏》等。曾获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第八届“田汉戏剧奖”、第五届和第六届“北京杂文奖”,多次获得《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奖。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