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美术频道 > 人物报道 > 详细内容
仲敬干:品评石齐先生的国画艺术
发布时间:2009/11/26  阅读次数:30765  字体大小: 【】 【】【

      在中国著名的画家中,国画石齐先生是最没有“故事”的一个人。当然这里的“故事”不是说石先生就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曲折;相反石先生在童年以及在“文革”受过的苦和委屈却是一个细节都不少的。所以,我这里说石先生没有“故事”可说,是指石先生的著名,是完全以艺术的名义的。他不是像有些艺术家,靠“非正常”的一些手段去搏取点虚名。而石先生不会那么做,他也无须那么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中国画能否在他的笔下,起到一个“拐点”的作用。所以几十年来,石先生总是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一任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蔓延,只到形成个性鲜明的笔法、图式、色彩的同盟。我们说这样的艺术家才是国之瑰宝。因为“艺术”这东西是个精灵,也正因为是“精灵”,就不能被一种单一的艺术程式所束缚的。而作为艺术石齐先生,深谙此理,用自己诡谲的艺术图式,牢牢地驾驭着艺术的“图谋”。这样,也使石齐先生的艺术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之后我们才有“三象”的故事哩!  



  在中国绘画艺术家中,全能的画家可称为大画家(也就是在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里都能独当一面的,这些画家可称为大画家)。在这些大画家当中,太远的我们就不去回忆了。我们可从徐悲鸿、傅抱石、黄胄这些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来说一下其艺术价值。徐悲鸿的画,在“人物”方面主要解决了,画面内容“古与今”的问题;如《愚公移山》和《九州无事乐耕耘》就是典型的例子,于“一古一今”中,直接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当时的境况进行对接,非常成功;而傅抱石的“人物”一改“明清”病态的人物造型,使人物画的创作一下子变得清朗、生动起来,如《湘夫人》、《竹林七贤》等;黄胄的艺术,在于用中国的水墨生动地表现其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非常传神,和海派的程十发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以画云南少女而传世。他们俩一南一北,“统治”了中国画坛好多年。  


  如是。经我们这样梳理,再由着这个思路去欣赏石齐先生的艺术作品,我们就会非常吃惊的发现,石齐这位被誉为中国“毕加索”的艺术家,其作品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无论是构图,还是在人物造型,用墨、用色等方面,都是以大开大合的笔法,先是从大处着眼,再由此延伸到画面的微妙之处,便是韵味丛生,形成了异彩大放,生动活泼,全面解决了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呆板、僵化的格局;也使中国人物画一下子让人觉得有看头。同时也因为石齐先生的出现,中国画的画法,才有了质次对照,好的就是好的。  


  石齐先生对中国画的主要贡献,就是有他才把中国画,带入到现代绘画的范畴的。他用自己欢快的笔墨之情,绘“三象”之美,典雅丰韵,激情四溢;内容充实,意境悠远;节奏明快,面目一新。这些绘画元素和符号的生成,在石齐先生的作品中,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所以,我们在读石齐先生的作品时,心情总是舒畅的。因为美的东西,带给人的往往是这样,更何况又是石氏的艺术风格哩。  

  石齐,1939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被黄胄先生发现,随调入北京画院至今。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石齐先生是一个创作型的艺术家,作画自成一格,所以出名很早。30多岁便以《迎春》、《家乡变江南》、《人人都在幸福中》而名震中外。  


  在与石先生聊天时得知:他在作画时,很少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一个“小圈子”中去构想的。他说他的画充满诡谲,无论什么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会找到自己的欣赏点,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构思就把这幅作品放眼世界了;中国画一定要走出固有的绘画理念。所以,如果从经济全球性的眼光来看,石先生可谓是先知了,艺术何尝又不是呢!石先生有一幅叫《佛心图》的作品,其内容与佛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凡是看过此作品的人,无论中外、老少、懂与不懂,都说这幅作品画得好。  

  想必这就是诡谲的魅力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