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9年的中国艺术界,一些可能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也在悄然进行。“体制外”和“体制内”的藩篱是否正在松动?艺术是否越来越变成一种有价证券或者工业产品?被商业化和国际市场携裹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收藏者们,是否还应当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理想?
全国美展和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争议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因为建国60周年大庆的缘故而在今年显得格外隆重。规模、品类刷新多项纪录。但是在评奖过程中引起的争议也一直没有断绝。9月,一位名叫“龙鸣”的“资深评委”公开炮轰评奖的不公之处,指出“美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大了,只要上面暗示了,想内定奖牌分配很容易”。龙鸣以自己亲自经历的上一届美展为例,介绍了内定奖牌的全过程。“不管谁画得多好,金牌票一律投给XXX”。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化部的下属机构的中国当代艺术院。在揭牌仪式还未举行之前,多家媒体和网民就在猜测这也许会成为艺术大腕们借当代艺术“合法化”之机获得政治名誉的“走秀场”。当代艺术院成立后,对官方认可当代艺术以及当选“院士”的争论成为艺术圈和爱好者中的热点话题,形成了一次对于国内艺术创作体制的大讨论。而一部分当代艺术的“先锋分子”们甘于“被招安”,是不是也印证了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破裂?
艺术品投资金融化
进入“现在时”
艺术品投资金融化的呼吁已有数年之久。2009年成为在这一领域怀有雄心的人们大显身手的一年——招商银行推出艺术品赏鉴计划;中菲金融担保公司推出当代书画金融按揭服务;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携手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共同推出的国内首款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福建省民间艺术馆联合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在福州正式推出“艺术品免息分期付款”业务;北京华彬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揭牌成立;广东也有多家商业银行酝酿开展艺术品抵押担保业务……从金融的角度来说,从今年开始,艺术品在中国正式具有和股票、黄金、房产相同的“江湖地位”。
首家“平价艺术超市”
建立
9月,中国首家“平价艺术超市”——成都西村艺术品空间正式开张。艺术总顾问栗宪庭和空间负责人杜坚希望建立一种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新尝试,经营和销售大众消费得起的艺术作品。在这里,1平方米以内的画大约2000元到5000元左右,最高不过万元,而且可买可租。这同时也给在成都大量的没有名气且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机会。用栗宪庭的话来说:“在这里冷不丁买个梵·高!”他的目标是在全国开十家这样的艺术平价超市。
上月底,上海的大型平价艺术品超市——“证大艺术超超市”也逆势而生。其中80%的艺术品定价在5000元以下,其余20%为代理艺术家的作品,定价从5000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开业仅半个月,就获得了150万元的销售额,超出了原先的预期。
艺术园区
“地产化”
在2008年开始的画廊撤退危机尚未结束之时的今年年中时分,北京最著名的艺术园区798率先宣布租金大幅度降价,降幅达30%~40%,同时租约年限也可由1年改为3至5年。此举引起了全国同类园区的剧烈震动。包括上海等地在内的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寻求北上,以找到更加便宜的工作空间。而下一个可能走上这条路的会不会是广州的小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