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内蒙古频道 > 详细内容
“中国旅游日”引争议 推选应回归民意
发布时间:2010/1/21  阅读次数:27054  字体大小: 【】 【】【

文化批评:“中国旅游日”是张画饼  各地何苦博弈!  

      国家旅游局就设立“中国旅游日”向社会广泛征集具体日期方案。各地政府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其中徐霞客的旅游行踪日期的呼声最高,江浙两地为争徐霞客展开口水战,网络投票数达到42亿,远远超出中国人口数。此外,湖南建议将毛泽东出生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深蕴。全国各地随便挑出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生日、祭日、出门日或是婚嫁日来,都可以让当地经济饱餐一顿了。所以,这个即将确定的“中国旅游日”很诱人,以致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在进行疯抢的同时,都忘记了给自己擦一擦口水了——这不,一不小心,就把事儿给糗大了,某网络的投票数竟然达到42亿,谁能不怀疑,这是“网络刷屏器”作用之下的又一桩造假事件,如同“周老虎”,如同“孙悟空故居”。

        有圣人的地方抱着圣人不放,有伟人的地方抱着伟人不放,有“旅游先祖”的地方抱着先祖不放,什么也没有的,也可以抱着“网络刷屏器”不放。如此一来,国家旅游局的那番初衷与美意,全都在一场闹剧中付之东流了。谁也未曾想到,本来是为了促进中国旅游业整体发展的一件特大利好,却成了地方旅游资源之间的大比拼。

        要是早知道这样的话,还不如让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卫视,搞个大型的“选秀”节目,就像“快男快女”那样搞,得请几个专家当评委,还得忽悠上“亲友团”或是“粉丝团”,再不行就叫上那些月收入2万的“职业粉丝”,帮忙壮大一下声势,可不能再指望那个不可信的网上投票了。或许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谁家有真正的资源,谁家有真正的文化,抑或是谁家有真正的“毕老爷”。

        可是,话又说回来,“中国旅游日”怎么就成了一个其香无比的“香饽饽”了呢?那些体面的地方旅游部门,怎么就能拉下脸来,不惜用些让人耻笑的手段也想将之争到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旅游日”,意味着中国人要在这一天出门旅游,所以这很像一个“黄金日”,大体与“黄金周”什么的,有差不多的意思吧。若是某个地方争到了这个日子的“来源”,意义也就大了——这个地方就如同拥有了一棵“摇钱树”。试想一下,那个争来争去的曹操墓,不过是产生4.2亿元的升值空间,一比这个“摇钱树”,也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

        所以,“中国旅游日”之争,在根本上,是一种利益之争。一见利益,什么体统、什么谦让、什么文雅,都见鬼去吧——这就像一窝小猪在抢食,抢得慢的,显然就要挨饿。可是,“中国旅游日”只是一个称号而已,这个称号果真就能承担起所有地区的利益之争、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吗?

        笔者的答案是,当然不能。各地区为了一个名号而争,本身就是旅游开发现状的一种反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凭什么此地就竞争不过彼地?所有的原因,都不从改良自己地区的旅游环境、提高文化品牌、改善服务水平入手,只为了争一个传说中的“江湖第一”去争破头、撕破脸,确实像打错了把子。

        另外,我们不要忘记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发展旅游最应该信赖的资本是什么?可以确定,旅游是一种文化。所以,没有文化基石、没有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再好的称号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所以,“中国旅游日”,只是短时间内的一张画饼而已,解解眼馋可以,至于拿它当饭吃,根本就不现实。

新华时评:“旅游日”推选应回归民意

    20日是国家旅游局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旅游日”具体日期方案的最后一天,浙江宁海、江苏江阴、湖南、四川、山东等地就此提出了各自的方案。这场本该由民众广泛参与的方案征集,演变成了一场地方政府间的激烈竞争。  

        自国家旅游局2009年12月启动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工作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热情高涨地推出了多种方案。有以农历“三月三”为代表的民俗版,有包括孔子诞辰、徐霞客游记开篇日在内的名人版,还有沿袭“世界旅游日”的国际接轨版。有的地方政府首长挂帅,举行了数场新闻发布会、论证会、名人助阵等形形色色的活动,借以壮大声势。  

        从地方旅游部门提出的方案看,有的日期确有一定旅游纪念价值,时间也比较适于群众旅游休闲,但有的日期及理由跟旅游几乎扯不上关系。  

        国家旅游局采用公开征集的方式,就是想吸引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参与,希望这样选出来的“中国旅游日”能充分反映民意,有群众基础,而不是由各地政府说了算。一些地方围绕“中国旅游日”的明争暗斗,并不代表他们对旅游文化的挖掘有多深刻、对旅游文化有多重视,而是看中了“中国旅游日”可能带来的形象宣传、旅游开发等经济效应以及给政绩添彩的价值。  

        旅游的核心价值是文化,缺少文化根基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再好的概念和品牌都无法树立。多倾听群众意见,真正着眼于文化环境的构建,“中国旅游日”就可能为全国人民接受和认可。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