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艺术观点 > 详细内容
-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坎坷之路
- 发布时间:2011/1/19 阅读次数:3534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近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从这座青铜像树立的那天开始,各方的褒贬之声也是沸沸扬扬。对孔子的新一番讨论再度被引爆的。
千百年来被中国人认为是圣人的孔子,在天安门广场的一个塑像,为何会引起非议?为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儒学年鉴》主编王大千接受了本报专访,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描述孔子形象的图书,并分析了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形象的变化以及孔子和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
被神化和偶像化的孔子
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针对孔子在历朝历代中的形象做了分析和阐述,孔子从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到一个诚实的学者,在历史的变迁中,从学者逐渐成为了文化偶像。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在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司马迁推波助澜,他的名著《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后来,三国的魏儒家学者王肃编纂了《孔子家语》,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以宣扬道德价值。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晚清之际,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写出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从“孔圣人”到“孔老二”
但自从晚清之后,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
上世纪初,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这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强烈反对。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
从“五四运动”之后,孔子形象一直不太好。从“孔老二”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惟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如何承继历史的态度转变。
学者鲍鹏山在评说那段过去时表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部分的指证和批判,比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等,其实并不是孔子的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家店”里摆放的,并不都是孔子的东西,甚至是孔子不喜欢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四”先贤们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传播学的需要,因为这样的口号直接、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于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都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实际上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因此,“打倒孔家店”,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打倒孔子”。
鲍鹏山说,在20世纪,一生颠沛造次的孔子在逝世二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巴金先生还曾以萧甘为笔名撰写《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更能突显当时文人以及整个思潮对于孔子的批判。
西方人眼中孔子是中国文化符号
在另一方面,孔子在国外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研究孔子的学问是一门国际显学,儒家思想在欧美地区有着影响。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
德国人卫礼贤在精通儒家文化之后这样教导他的学生:“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 ”在他看来,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更好,所以能统治中国数千年。美国人从19世纪开始认识儒学。 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
在海外孔子研究过程中,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孔子》等书籍的传播都让孔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西方文化中,孔子的形象更为趋于三种——哲人、智者和完人。《孔子的智慧》是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孔学普及。有读者评论说,林语堂先生脚踏中西两条船,自有一番独到视野。西方的读者,一般以为孔子是满口格言的智者,这当然不足以解释儒家学说的深远影响。林语堂就是通过渗透历史,逐步解析了孔子这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井上靖的《孔子》在国外孔学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书为日本人所写,体例迥异于其他版本,以虚构的孔子学生设坛宣讲的形式展开,内容涉及孔子的游历,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诸位学生的性情与行状,等等,串联得非常巧妙。译者所用语言极其隽雅,很周到地考虑到了这种书该有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随着孔子一行人艰辛旅程的展开,心境确实能慢慢平和下来。 记者 宋波鸿
现代人眼中孔子“很亲切”
现代人关于孔子的系列传记中,影响深远的要算钱穆的《孔子传》。这本书综合了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本书所采材料以《论语》为主。
如今解读孔子的书,多了更多的宽容和理性,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2006年的《百家讲坛》火了于丹,似乎更复活了尘封已久的孔子。于丹曾表示,很多人都说我让孔子活回来了,但其实孔子是中国人的基因,我只是“唤醒他”而已。
鲍鹏山就曾在百家讲坛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评价道,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以,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然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可敬的孔子,我们还能看到可爱的孔子。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两颗心,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他的可敬,看看他的可爱,看看一个凡人如何成为圣人,再看看一个圣人其实还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凡人。对中国来说,孔子就是一个价值,这个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保护这个价值,对谁都有好处的,目的就是不要破坏了整个民族的道德。
另外,刘方炜的《孔子纪》也是一本能够深入浅出了解孔子的书籍。这本书中,既有学术思想之辨析,又有人物形象之塑造,还原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其时其境,体味其人其事的温度与气氛,在深厚复杂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再现了真实、鲜活而充满温情、亲切的孔子形象。
除此之外,现代人的解读更是多了一丝幽默。网络连载的《孔子是我哥》以及《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以一个现代的角度观察孔子以及孔学。在《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作者石毓智评价孔子操守高尚的,有着七情六欲,遇到事情也会打小九九。比如,他对学生有无限的爱,但老话说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孔子对学生也多少有点分三六九等。像他对颜回,那是不吝溢美之词,这种爱从现实的意义看,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但反效果便是让颜回深深地陷入了精神恍惚,不能自拔;老夫子当然也爱子路,可是鲁莽的子路总要挑出老师的毛病来,这让先生既爱且恼,于是找到机会便要压制一下子路的冒进。该书企图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重新评说孔子,还原孔子。
文化大国需要文化巨人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儒学年鉴》主编王大千
记者:孔子像现在立在了北京的长安街,您觉得他应该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么?为什么?
王大千:文化大国应有文化巨人,民族要有自己的导师。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对这一事件目前还存在褒贬之争,但我们相信历史会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评判。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倡导的是和平、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所以孔子像应当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标志。
建议孔子像在推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个统一的形象,建立一个标准的辨识系统。否则,千像千面,最终让大家辨识紊乱,那么,对推广孔子像,从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来讲,应当说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记者:很多人都说孔子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孔子究竟代表了什么?
王大千: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承前启后的先贤圣哲,对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不乏抬升甚至无限拔高孔子的时代,但是也有贬低、丑化甚至妖魔化孔子的时代。这些起起伏伏丝毫没有影响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导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崇高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儒学,还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诸多思想与精神。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记者:现在的一些书籍说要还原孔学的本来面目,您觉得现代人对孔子的理解有误么?现代人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孔子以及《论语》?
王大千:原始儒学到宋明理学再到现代的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的几个大的阶段。一成不变的儒学是僵化的,是死的儒学。人人对于儒学、孔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与误解,认为孔子是迂腐的,僵化的。其实,静心研读一下《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是非常温和的,温暖的,亲切的。
要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孔子以及《论语》,就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结合当下实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
我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觉着是空洞的说教,后来慢慢感觉孔子从遥远、刻板变得亲切、温暖,读的越多,越体会出孔子的伟大。我现在对于孔子的感受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 记者 宋波鸿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