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在线QQ群:179860768    关于我们   加盟须知   我要投稿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河南

辽宁

吉林

江苏

四川

山东

内蒙古 

安徽

湖北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黑龙江 

贵州

广西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香港

台湾

澳门

 

首页

影视

美术

戏剧

文化生活

人物

人文

教育

国际交流

言论

地方文艺

商场

说图

 舞蹈

曲艺

 音乐

演出

城市旅游

展会

书法

文学

艺术家库

学术

文化产业

收藏

论坛

“80后”文学:逆反与断裂的背后是真实
发起人:MUAVK  回复数:0  浏览数:13900  最后更新:2011/4/13 21:04:19 by MUAVK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1/4/13 20:59:54
MUAVK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89
注册时间:2009/6/17
“80后”文学:逆反与断裂的背后是真实
 关于“80后”文学,很多人已经谈得很多,大多是以失望、轻蔑、期待的口吻出之。经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我以为,似乎可以从别一思路对这一文学群体进行重新审视。毫无疑义,“80后”文学是在传媒文化语境中迅速拔节生长起来的一片景观独异的苗圃。网络媒体是“80后”文学滋生的大温床,网络文化的丰富庞杂性及其正负面效应,对“80后”文学产生着巨大与直接的影响。各种媒体出于商业目的的炒作,对“80后”文学的勃兴与繁衍起到了更为显然的作用。有学者认为,“80后”作家们得以生长的文化根源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兴起,社会虚拟文化空间是“80后”生存的文化土壤,“80后”另类的生活姿态、多元混杂的价值体系及“失重”的文化状态,是特殊文化土壤所催生出来的。与时代断裂、和传统逆反,乃是“80后”特殊人格的表征。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甚嚣尘上、大众传媒全面繁荣、出版领域剧烈竞争以及稿酬刺激机制的混合交响作用下,“80后”文学及其作家群就显得更为另类怪异。

  一直以来,“80后”文学作为一种与传统主流文学相 “游离”的力量为世人所认知。其领军人物是韩寒和郭敬明,但最有创作实力的却是泽婴和李傻傻。韩寒以桀骜不驯的方式赢得很多他未曾想到的文学以外的东西,而郭敬明的超现实的玄幻、穿越小说更以印数逾百万的纪录拔得畅销书排行榜头筹。与此同时,张悦然、李傻傻、施晗、泽婴等人则以作品内涵的相对丰富、切实而享誉文坛。 “80后”作家虽然风格各异、情怀不一,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以畅销书突入市场,迅速扩大自身影响,提升其文学影响力乃至社会影响力的。只不过,韩寒等人走的是高产化、娱乐化、边缘化、市场化行销路线,而后崛起的一批实力派则承袭了文学前辈的传统路线,与主流文学走到了一起。 “80后”实力派作家对文学和生活的态度,更像是传统文学流水线上的后备军,他们的作品充满对世界不公平的挑战和蔑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揪心的力量。

  吊诡的是,“80后”写手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主流的甚至是保守的,但他们所思所写却是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或者不如说是琐屑的、无序的、碎片化的、去价值化的。断裂、逆反是其明显的写作姿态和行文方式。韩寒是典型例证。他们师承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正统体制内的语文课本是成年人站在自我确认的道德基点上制作出来的,选什么不选什么,学生读什么不读什么,都是事先预设好了的。作为接受者的 “80后”从来都是被动的、去主体化的、无权介入其中的。 “80后”一代虽然师承中外主流传统文化,读着鲁迅、钱钟书、巴尔扎克、博尔赫斯,心里想的却是与主流文学内容南辕北辙的 “身边小事”、“玄幻怪事”以及“打工苦事”。

  表面上看,“80后”与“垮掉的一代”类似,都有着文化反叛、历史断裂的特征,都存在着放纵自我的因素,都有逃离的倾向。但我以为,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80后”写作固然属于“青春倾诉”,具有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性质,但也应该看到,他们的断裂、逆反的背后,是巨大的真实。 “80后”这一代,饱受“物质优越、精神痛苦”的折磨,他们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应试教育、文化成规等传统教育体制,有着太多的话要说。 “80后”文学主要书写青春期的迷惘、苦闷、叛逆、悲伤,表现情感世界的冷漠、彷徨、挣扎和反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可贵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以孤独意识即精神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之特征形诸文字、流传世面、为人们所了解的。表面看,其中很多篇章不为成年人看好,更不为主流文学所接纳,认为他们的文本是 “走进了市场,没有走进文坛”,是“没有历史”、缺乏“附加值”的“自娱自乐”。事实上,如果从整体看,这样的评价很不科学,也不到位。

  与一般的为“80后”文学所下的去意义化、去价值化之定义不同,我以为,整体意义上的“80后”文学,应该是“轻重缓急”皆有,“远近高低”兼备的:如韩寒一类,如郭敬明一类,如李傻傻一类,再如郑小琼一类。认真批阅他们的作品,谁又能说他们是游离于“文学”之外的“市场宠儿”呢?比如最近写出长篇小说《苦夏》的“80后”作家林萧,就通过《苦夏》表述一群“80后”青年从校园到社会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社会各个方面,由此让读者看到真正的“80后”。

  真实性是文学的根本和生命。一切文学其实都是植根于真实的土壤上。在此意义上,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也许更有说服力: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本来,真实性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学坚持的根本大法。虽然相当部分的“80后”写作目前显得还比较漂浮、琐碎、意义轻微,但它们秉承真实性原则,睁开眼睛看世界,“我手写我心”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值得珍视。即使是像郭敬明的那些超现实的玄幻、穿越之类的作品,只要是真实反映内心苦闷、波动、震荡,应该说也有其存在的理由,更遑论写出许多现实主义力作的年轻作家,就更应该得到主流文学的扶植与支持。唯此,中国文学的长河才能后浪推前浪,呈现出波澜壮阔、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观!
精彩生活第一天

          进入论坛请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文艺在线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回复中的任意内容。

              4.违反本网其他相关规定的,本网有权删除评论,严重者封闭帐号甚至封闭IP地址。

              5.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